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30552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包括:热整流组件,其包括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和重力型热管,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内和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内均填充有相变材料,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位于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的上方,且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与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对接形成具有热流通道的圆柱状;热流通道内布设有若干重力型热管,其中,一部分重力型热管的冷凝段插设在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内、蒸发段位于热流通道内,另一部分重力型热管的蒸发段插设在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内、冷凝段位于热流通道内;温差发电片,若干温差发电片位于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与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的对接面之间,且每个温差发电片的热端与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接触、冷端与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将波动的余热温度转化为稳定的温差,从而大幅度提高热电能量转化效率,确保余热回收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波动热源余热回收,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据统计,其比例高达约70%。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庞大的能源消耗中,余热损失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更凸显了由此带来的巨大能源浪费和环境压力。特别地,温度在300℃以下的余热占据了余热总量的86%,这部分能源因其品位较低且伴有较大的波动性,使得传统热机在对其进行能量转换时面临诸多挑战,难以实现高效利用。因此,研发出能够适应中低温余热特性、实现高效回收与利用的新技术,成为了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其目的在于将波动的余热温度转化为稳定的温差,从而大幅度提高热电能量转化效率,确保余热回收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0)内的相变材料的比热容大于所述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1)内的相变材料的比热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0)内和所述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1)内均设置有若干导热隔板(14),若干导热隔板(14)将对应的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0)内的相变材料的比热容大于所述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1)内的相变材料的比热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0)内和所述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1)内均设置有若干导热隔板(14),若干导热隔板(14)将对应的所述第一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0)和所述第二半圆弧形中空壳体(11)分隔为若干独立空间,每个独立空间内填充有相变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整流的温差发电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斌王洪林伊凡王慧闫思静王凡语任晨熙王上铭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