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8609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0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涉及电池技术领域,针对电芯单体过大以及降低电池单体外部并联后,管理系统成本增加、充放电不平衡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由电池壳体、正极盖板组件、负极盖板组件构成,所述电池壳体设置有卷绕或叠片的多个电芯,且所述电芯为两端出极耳,一侧正极极耳与正极转接片连接,另一侧负极极耳与负极转接片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负极转接片与正极盖板凹部或凸部焊接及负极极柱底部焊接,然后将正极盖板组件和负极盖板组件与电池壳体焊接以完成电池的组装。本技术采取多电芯内并的结构,内并电芯处在同一电解液体系中,不存在容量和内阻的差异,可有效解决电池外部并联而导致的电池充放电不平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双碳经济的激励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极为迅猛,并带动锂电池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储能锂电池已成为电动汽车和风光储产业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2、为满足电动汽车长续航和储能电站大规模蓄电等应用时的低成本及易于管理等要求,措施之一是把单体电池的容量做得很大,以此降低壳体盖板等辅助部件的重量,达到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进而减少蓄电量一定时,所要串并联单体电池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及成本之目的;为满足电动汽车长续航和储能电站大规模蓄电等应用时的要求,措施之二是把诸多电池单体外部并联,以此来增加电池模组的蓄电量。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电芯单体做得太大后,会导致电芯制片、卷绕、叠片等的工艺难度加大,成品率降低,且电池的安全性变差,难以通过短路、过充、针刺等安全性测试,电池的应用风险较大;

5、2、把诸多电池单体外部并联,一是需要复杂的管理系统,会增加系统设计和维护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由电池壳体(1)、正极盖板组件(2)、负极盖板组件(3)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1)设置有卷绕或叠片的多个电芯(4),且所述电芯(4)为两端出极耳,一侧正极极耳(43)与正极转接片(5)连接,另一侧负极极耳(44)与负极转接片(6)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5)、负极转接片(6)与正极盖板凹部(24)或凸部(25)焊接及负极极柱(31)底部焊接,然后将正极盖板组件(2)和负极盖板组件(3)与电池壳体(1)焊接以完成电池的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组件(2)包括正极盖板(21)、注液孔(22)、排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由电池壳体(1)、正极盖板组件(2)、负极盖板组件(3)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1)设置有卷绕或叠片的多个电芯(4),且所述电芯(4)为两端出极耳,一侧正极极耳(43)与正极转接片(5)连接,另一侧负极极耳(44)与负极转接片(6)连接,所述正极转接片(5)、负极转接片(6)与正极盖板凹部(24)或凸部(25)焊接及负极极柱(31)底部焊接,然后将正极盖板组件(2)和负极盖板组件(3)与电池壳体(1)焊接以完成电池的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组件(2)包括正极盖板(21)、注液孔(22)、排气孔(23)、防爆阀保护胶片(28),所述注液孔(22)、排气孔(23)设置于正极盖板(21)上,或设置于负极盖板组件(3)上;且所述排气孔(23)下置防爆阀(26),所述防爆阀保护胶片(28)固定于排气孔(23)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21)一体成型,成型时正极盖板(21)顶部有一个正极极柱(27),对应位置的正极盖板(21)底部有一个凹部(24)或凸部(25),所述凹部(24)或凸部(25)用于与正极转接片(5)激光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并式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柱(27)上凹部(24)或凸部(25)的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泽楷余仲宝程阿鸿徐锦兴许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立能派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