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换热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换热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28464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0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布液装置。第一换热器具有多个换热流道,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外的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换热液体换热。布液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连通,并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流出的换热液体布设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能与布设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液体和流经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气体换热。该换热组件采用多通道结构形式并形成良好的逆流换热效果,实现了结构紧凑、散热所需风量小、换热温差小、能量损失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空气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利用水蒸发散热的方案为:把水喷淋到空气中或热的管道上,水蒸发吸收管内热量或水的热量,水温下降,再循环喷淋。吸热后的热湿空气被排入环境中。

2、目前换热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体积大,结构不紧凑;2、换热温差大,能量损失大;3、所需风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其结构紧凑,需要的风量小,换热温差小,能量损失小,换热效率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换热组件,包括:

4、第一换热器,具有多个换热流道,多个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外的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的换热液体换热;和

5、布液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连通,并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流出的换热液体布设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外侧,以使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能与布设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液体和流经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气体换热。

6、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压缩装置、膨胀装置、第三换热器和上述的换热组件,所述压缩装置、所述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流道、所述膨胀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循环换热系统。

7、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在第一换热器中,利用换热液体的蒸发潜热来带走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且该换热液体在流经第一换热流道时已经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进行一次换热后温度升高,待冷却流体对换热液体进行初步加热,有利于换热液体布设到第二换热流道外后的蒸发,提高了换热效率。该高温的换热液体在布设到第二换热流道外并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待冷却流体换热时蒸发量增大,蒸发潜热带走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更大。在第一换热器中,同时利用换热气体吸热和换热液体蒸发吸热,来对待冷却流体进行散热,因此,可大幅减少待冷却流体散热所需的换热气体的量,实现极致小风量。

8、第一换热器中的待冷却流体的热量同时传递给换热气体和换热液体,传热快速高效,可高效率换热,同时还有利于第一换热器的总体尺寸的减小,使得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所用制造材料减少,成本降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的第三换热流道,所述布液装置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流出的换热液体布设至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内,且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设置成能供流经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气体通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外,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套设在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的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换热流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内形成供换热气体和所述布液装置布设的换热液体流经的通道。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流向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反;和/或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装置包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机构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并横向依次排列的多排换热单元,每排所述换热单元均包括第一换热子管路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换热子管路外的第二换热子管路,多排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子管路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多排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二换热子管路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相邻两排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具有竖向间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至少三排所述换热单元,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多个所述竖向间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空间具有液体输入端,所述液体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连通,多个所述储液槽沿着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方向依次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储液槽的底面平齐,或者,沿着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方向,多个所述储液槽的底面的高度依次降低。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气体的流向设置为自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侧朝向第一侧。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空间还具有液体输出端,所述液体输出端位于所述储液空间的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液体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通过回流管路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设置有多个,且与多个所述打水件一一对应连接;或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件包括打水轮,且沿着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方向,多个所述打水件的打水轮的外径依次增大。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装置包括: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液盘具有液体输出端,所述液体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通过回流管路连通。

20.如权利要求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设置成还通过补液管路连通换热液体的液源;或者

21.如权利要求1至4、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换热流道的内侧和/或外侧设有凹结构或者凸结构。

22.如权利要求1至4、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设有透气的多孔吸附材料。

23.如权利要求1至4、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4.如权利要求1至4、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冷却流体包括R290、R134a、R600或R744;和/或

25.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的第三换热流道,所述布液装置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流出的换热液体布设至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内,且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设置成能供流经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侧的换热气体通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外,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流道还包括套设在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外的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换热流道与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内形成供换热气体和所述布液装置布设的换热液体流经的通道。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流向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流向相反;和/或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装置包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机构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并横向依次排列的多排换热单元,每排所述换热单元均包括第一换热子管路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换热子管路外的第二换热子管路,多排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子管路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多排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二换热子管路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相邻两排所述换热单元之间具有竖向间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至少三排所述换热单元,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多个所述竖向间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空间具有液体输入端,所述液体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出口连通,多个所述储液槽沿着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方向依次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储液槽的底面平齐,或者,沿着远离所述液体输入端的方向,多个所述储液槽的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超钟志尧魏留柱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