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
技术介绍
1、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现有的海绵城市主要由城市内的下水道网络构成,通过设置在地面的下水道口将雨水漏进城市水网,并在经过出口的净化设备将雨水净化后排入自然界的水网内部,从而完成城市雨洪管理的过程。
2、根据专利公开号cn115063019a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的水流量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监测模块、预警模块、运维模块与评估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城市的水流量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采集的所述水流量数据进行三维展示;所述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水流量数据的变化信息;所述预警模块根据所述变化信息发出预警信号,并在所述三维展示中标记出预警位置点;所述运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警信号与所述预警位置点进行运维服务;所述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化信息生成评估报告。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水流量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绵城市的水流量变化,为智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提供详细数据支撑与科学评估保障。
3、但上述专利中的运维模块只通过水况数据进行运维服务,因此不具备处理不同水况的决策功能,从而不能完全根据不同的水况数据进行
4、根据专利公开号cn108755465b所述: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水道结构,包括布设在道路底部的第一下水道管以及设置于第一下水道管底部的第二下水道管,第一下水道管与第二下水道管互相平行,第一下水道管内设置有第一下水道,第二下水道管内设置有第二下水道,所述第一下水道管的顶部垂直设置一个以上的进入管,进入管中间设置有与第一下水道相通的进入通道,所述进入通道的上端面开口,其上端开口端安装一井盖。本专利技术在下水道口内均设置一根辅助排水管,利用辅助排水管解决排水量大时井口溢水的问题,并可大大增加安全性,并具有防止淤泥堆积的问题,改善下水道的排水环境。
5、但上述专利中的井盖为了保证牢固性设计为与下水道口尺寸相当的大小,因此在安装后需要采用撬棍等工具打开,从而在对下水道进行疏堵或水质净化处理时不便于快速对井盖的拆装,进而降低了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2、鉴于上述现有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3、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指挥中枢、数据终端、水质监测设备、流量监测设备、城市水网和基层检修排障;
5、所述指挥中枢用于对城市水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应对决策,随后将决策下发至基层检修排障;
6、所述数据终端用于采集城市的水况数据并汇总至指挥中枢;
7、所述水质监测设备用于对城市水网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数据终端;
8、所述流量监测设备用于对城市水网的水况流量进行监测并将流量数据上传至数据终端;
9、所述城市水网包括城市下水道网络和地面的多个相同规格且安装在地面的下水道口,所述下水道口的顶部与周围地面处在同一平面上,所述下水道口的内部安装有井盖,所述下水道口周围的路面和地面均设置为向下水道口逐渐收拢的斜坡;
10、所述基层检修排障包括基层网点工作人员人工疏堵和水质净化,且基层网点根据下水道口的分布区域进行分散设置,通过流量监测设备和水质监测设备提供的城市水网水况数据和指挥中枢共同控制,在水况数据异常时进行快速反应并根据指挥中枢制定的处理决策进行疏堵处理和水质净化处理。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水道口的顶部开设有环形阵列的四个限位槽且前后两侧限位槽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所述井盖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前侧开设有斜边,所述井盖的顶部前侧固定连接有把手,后侧所述限位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前侧搭接在前侧限位槽的内部,且所述转杆的顶部与井盖的底部搭接,所述下水道口的内壁顶部设置为向中心收拢的斜坡。
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且所述连接杆的外壁尺寸与转杆相同,所述连接杆的前侧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截面与前侧限位槽相契合且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滑块的顶部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螺纹通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转动连接在限位槽的内部。
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前侧所述限位槽的内壁顶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盖板,所述转动盖板用于防止螺杆被污泥覆盖导致转动不顺畅,所述转动盖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通过螺栓与下水道口连接并固定。
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5、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基层工作人员根据下水道口的分布区域进行分散设置,通过数据终端将水质监测信息和流量监测信息传输到指挥中枢,通过指挥中枢根据水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决策并下发到基层检修排障的部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况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提高了处理效果。
16、2.本专利技术通过转杆、连接杆、滑块、螺杆和伸缩杆的共同配合,螺杆通过螺纹通孔带动滑块向上移动,使得连接杆和转杆向上转动并将伸缩杆拉伸,通过连接杆和转杆将井盖向上顶起,通过拉动把手即可将井盖拆下,从而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撬棍等工具的情况下将井盖拆卸,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拆装井盖后进入下水道内部进行水况处理,进而提高了处理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指挥中枢、数据终端、水质监测设备、流量监测设备、城市水网和基层检修排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道口(2)的顶部开设有环形阵列的四个限位槽(3)且前后两侧限位槽(3)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所述井盖(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2),所述限位块(12)的前侧开设有斜边,所述井盖(1)的顶部前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1),后侧所述限位槽(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杆(4),所述转杆(4)的前侧搭接在前侧限位槽(3)的内部,且所述转杆(4)的顶部与井盖(1)的底部搭接,所述下水道口(2)的内壁顶部设置为向中心收拢的斜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4)的前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44),所述伸缩杆(44)的外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5),且所述连接杆(5)的外壁尺寸与转杆(4)相同,所述连接杆(5)的前侧转动连接有滑块(42),所述滑块(42)的截面与前侧限位槽(3)相契合且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滑块(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前侧所述限位槽(22)的内壁顶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盖板(21),所述转动盖板(21)用于防止螺杆(43)被污泥覆盖导致转动不顺畅,所述转动盖板(2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2),所述固定块(22)通过螺栓与下水道口(2)连接并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指挥中枢、数据终端、水质监测设备、流量监测设备、城市水网和基层检修排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道口(2)的顶部开设有环形阵列的四个限位槽(3)且前后两侧限位槽(3)的深度大于另外两个,所述井盖(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2),所述限位块(12)的前侧开设有斜边,所述井盖(1)的顶部前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1),后侧所述限位槽(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杆(4),所述转杆(4)的前侧搭接在前侧限位槽(3)的内部,且所述转杆(4)的顶部与井盖(1)的底部搭接,所述下水道口(2)的内壁顶部设置为向中心收拢的斜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海绵城市监测与决策支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静静,张琦,王伟,李芳,刘宁,吴占魁,
申请(专利权)人:滨州鑫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