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牙科领域,特别是一种软组织修复套件及其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1、现有口腔种植牙修复技术大多采用标准基台进行上部牙冠修复。而每个人的口腔形态各不一样,这种标准化的通用型基台很难适应所有病例,而且对于颌面部分的修复,对美学要求更高,即便标准化的基台修复后能满足咀嚼功能,但美学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2、近些年出现了个性化基台的修复产品,但个性化基台是作为最终修复基台,在最终修复前的3-6个月修复期,通常还是使用标准的愈合基台辅助牙周软组织的塑形复原,依旧不能实现理想的牙龈形态的塑形。同时因为牙龈形态的缺陷,会导致患者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出现食物嵌塞,清洁困难,易引起牙周发炎,治疗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于提供一种软组织修复套件及其修复方法,它能实现使用功能和美学效果的修复产品和方案,让行种植牙手术的患者使用体验接近天然牙。
2、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软组织修复套件,包括软组织塑形器1,所述软组织塑形器1由上至下分为连续的第一龈上段11、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以及第一植体配合段13;第一龈上段11的横向剖面形状为水滴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外轮廓至上而下平滑过度,且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顶部横向剖面的形状与第一龈上段11横向剖面形状相匹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底部横向剖面形状为圆形;
3、软组织塑形器1中部设有至上而下贯穿的第一通孔14,使软组织塑形器1配
4、其中任意横向剖面形状的软组织塑形器1均根据大小尺寸和穿龈高度又细分为若干级别。
5、基于软组织修复套件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s1,在患者行种植手术后,医生根据患者牙龈厚度、牙间隙大小、牙窝形态为其选配或定制合适的软组织塑形器1;
7、s2,经过修复期,确保种植体和骨组织结合良好,且牙周软组织完成塑形后,获取软组织塑形器1和牙列形态的3d模型;
8、s3,将3d模型导入带模型数据库的软件进行个性化基台3d模型的设计;其中,模型数据库中集合了全套的软组织塑形器1的接口造型,所述接口造型指代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以及第一植体配合段13;
9、s4,通过读取个性化基台3d模型,在cnc设备上设置加工参数,在配套的基体上加工形成个性化基台;加工过程中通过基体的第二定向标识231与软组织塑型器的第一定向标识131方向一致,确保数据转移时的精确匹配。
10、较之前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1、1软组织塑形器及个性化基台的仿形设计,有利于人体牙龈的自然轮廓塑形,美学效果好、减少食物嵌塞、易于清洁维护。
1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可以实现辅助愈合、牙龈塑形、扫描、印模、长期修复,五合一功能。节省手术步骤、适用范围广、减少并发症、避免对创口组织二次伤害、减轻患者痛苦。
13、3产品的扫描平面、印模凹槽和定向标识,确保最终的个性化基台和牙龈塑形造型吻合。
14、4模型数据库的建立为产品设计带来便捷和精准匹配,产品试戴通过率高,避免反复试模调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组织塑形器(1),所述软组织塑形器(1)由上至下分为连续的第一龈上段(11)、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以及第一植体配合段(13);第一龈上段(11)的横向剖面形状为水滴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外轮廓至上而下平滑过度,且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顶部横向剖面的形状与第一龈上段(11)横向剖面形状相匹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底部横向剖面形状为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龈上段(11)上设有扫描平面(111),所述扫描平面(111)位于第一龈上段(11)的上边沿且扫描平面(111)呈斜上朝向并朝向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龈上段(11)的舌侧还设有印模凹槽(112),所述印模凹槽(112)为开设于舌侧面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体配合段(13)上设有第一定向标识(131),所述第一定向标识(131)设置于第一植体配合段(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体(2),所述基体(2)的外轮廓与对应的软组织塑形器(1)的外轮廓相同,由上至下分为连续的第二龈上段(21)、第二软组织塑形段(22)以及第二植体配合段(23);第二龈上段(21)的横向剖面形状为水滴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第二软组织塑形段(22)的外轮廓至上而下平滑过度,且第二软组织塑形段(22)顶部横向剖面的形状与第二龈上段(21)横向剖面形状相匹配,第二软组织塑形段(22)的底部横向剖面形状为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体配合段(23)上设有第二定向标识(231),所述定第二定向标识(231)设置于第二植体配合段(23)某一抗旋面上;第二定向标识(231)的位置与软组织塑形器(1)中设有第一定向标识(131)的位置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印模帽(3),所述印模帽(3)的底部设有与第一龈上段(11)轮廓互补的模槽(3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组织修复套件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组织塑形器(1),所述软组织塑形器(1)由上至下分为连续的第一龈上段(11)、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以及第一植体配合段(13);第一龈上段(11)的横向剖面形状为水滴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外轮廓至上而下平滑过度,且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顶部横向剖面的形状与第一龈上段(11)横向剖面形状相匹配,第一软组织塑形段(12)的底部横向剖面形状为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龈上段(11)上设有扫描平面(111),所述扫描平面(111)位于第一龈上段(11)的上边沿且扫描平面(111)呈斜上朝向并朝向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龈上段(11)的舌侧还设有印模凹槽(112),所述印模凹槽(112)为开设于舌侧面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体配合段(13)上设有第一定向标识(131),所述第一定向标识(131)设置于第一植体配合段(13)某一抗旋面上,且设有第一定向标识(131)的抗旋面与扫描平面或印模凹槽关于中轴呈特定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修复套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德馨,苏昭汴,付友,连坤厚,刘元刚,谢永聪,龚长春,陈艺辉,
申请(专利权)人:百齿泰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