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及其实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2645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08 2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包括光源板以及与光源板相对应的透镜,其中,光源板上设有外圈光源,外圈光源的内侧设有内圈光源,透镜上包括有与外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一透镜部以及与内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透镜部,第一透镜部与第二透镜部的出光角度不同,还包括与光源板连接的调光控制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的实现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透镜包括两个出光角度不同的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且分别设置了与第一透镜部相对应的外圈光源以及与第二透镜部相对应的内圈光源,通过调光控制电路调整外圈光源与内圈光源之间的电流比,实现了对出光角度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照明,具体涉及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照明市场的发展,人们对灯具的需求日益增加,单一角度的灯具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照明需要。

2、目前市场上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灯具的角度调节:

3、一、通过改变透镜与光源之间的距离,调整透镜焦距来调节角度,这种方式在调节焦距后会发生光学效率的变化,造成光通量的损失;

4、二、通过调整两层透镜的相对位置,改变光路来调整角度,这种方式需要通过两层光学结构,光通量的损失较大;

5、三、通过移动透镜,使透镜与光源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调整角度,这种方式需要拆卸透镜,在操作上更加麻烦,同时会影响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具有只有一层透镜,光通量损失小的特点。

2、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板以及与光源板相对应的透镜,其中,光源板上设有外圈光源,外圈光源的内侧设有内圈光源,透镜上包括有与外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一透镜部以及与内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透镜部,第一透镜部与第二透镜部的出光角度不同,还包括与光源板连接的调光控制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控制电路包括调光驱动电路,调光驱动电路包括驱动芯片U1,驱动芯片U1的3脚分别与二极管DS5的正极端、电容CS1的一端、电容CE1的一端、二极管DS4的负极端以及连接端子S2的3脚连接,二极管DS5的负极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板以及与光源板相对应的透镜,其中,光源板上设有外圈光源,外圈光源的内侧设有内圈光源,透镜上包括有与外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一透镜部以及与内圈光源相对设置的第二透镜部,第一透镜部与第二透镜部的出光角度不同,还包括与光源板连接的调光控制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控制电路包括调光驱动电路,调光驱动电路包括驱动芯片u1,驱动芯片u1的3脚分别与二极管ds5的正极端、电容cs1的一端、电容ce1的一端、二极管ds4的负极端以及连接端子s2的3脚连接,二极管ds5的负极端与+12v电源连接,驱动芯片u1的4脚分别与+12v电源以及电容c3的一端连接,驱动芯片u1的8脚与电容cs2的一端连接,连接端子s2的4脚与电阻rs1的一端连接,连接端子s2的2脚与电阻rs2的一端连接,连接端子s2的1脚与电阻rs3的一端连接,电容cs1、电容ce1、电容cs1、电容c3、电阻rs1、电阻rs2以及电阻rs3的另一端以及二极管ds4的正极端分别与驱动芯片u1的5脚连接,驱动芯片u1的6脚与电阻rs6的一端连接,电阻rs6的另一端为pwma信号输出端,驱动芯片u1的7脚与电阻rs5的一端连接,电阻rs5的另一端为pwmb信号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控制电路还包括隔离电路,隔离电路包括光耦u2和光耦u3,其中,光耦u2的1脚与pwma信号输出端连接,光耦u3的1脚与pwmb信号输出端连接,光耦u2以及光耦u3的2脚均与驱动芯片u1的5脚连接,光耦u2以及光耦u3的3脚均与电源v-连接,光耦u2以及光耦u3的4脚均与电源v+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过电路调节发光角度的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电路还包括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包括mos管qs1和mos管qs2,其中,mos管qs1的d极与外圈光源led-a的负极端连接,mos管qs1的g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zd4、电阻rs7以及光耦u2的4脚连接,mos管qs2的d极与内圈光源led-b的负极端连接,mos管qs2的g极分别与稳压二极管zd3、电阻rs8以及光耦u3的4脚连接,mos管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立锋韦建根金梅玲冷邦红厉侃陈亮
申请(专利权)人:横店集团得邦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