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机动车或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0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布置在车辆地板上的储能器中的储能器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1、已知具有布置在车辆地板中的储能器的机动车,通过车身的前纵梁结构吸收在正面碰撞时产生的力。然后通过加固的端壁横梁将力经由a柱结构最终引导到侧向门槛型材结构中,这是一种已知的负载传递方式。
2、上述结构在此构造为使得满足在碰撞情况下的承载能力要求并且从而在发生事故时为乘员提供保护。然而,这需要增加车身的重量和安装空间需求。
3、为了提高燃油效率或增加电动车中的续航里程,降低重量是期望的。特别是轻型电动汽车、例如欧共体车辆级别l6e和l7e需要不得超过特定的尺寸和重量规格。
4、此外期望的是,在正常行驶运行中提高机动车的刚性,以改善行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减轻车身重量并且减少车身的安装空间需求,同时改善行驶性能并且满足在碰撞情况下的承载能力要求。
2、该任务的根
...【技术保护点】
1.机动车(10),所述机动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0)包括后纵梁结构(24),后纵梁结构(24)形成后负载路径(24.1),并且所述储能器的支架结构(32)安置在后纵梁结构(24)上,使得后负载路径(24.1)与储能器负载路径(34.1,34.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32)包括内纵梁(32.1),内纵梁(32.1)形成第一储能器负载路径(34.1)并且安置在车身(20)的前纵梁结构(22)上,使得前负载路径(22.1)与第一储能器负载路
...【技术特征摘要】
1.机动车(10),所述机动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0)包括后纵梁结构(24),后纵梁结构(24)形成后负载路径(24.1),并且所述储能器的支架结构(32)安置在后纵梁结构(24)上,使得后负载路径(24.1)与储能器负载路径(34.1,34.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32)包括内纵梁(32.1),内纵梁(32.1)形成第一储能器负载路径(34.1)并且安置在车身(20)的前纵梁结构(22)上,使得前负载路径(22.1)与第一储能器负载路径(34.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和3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纵梁(32.1)安置在车身(20)的后纵梁结构(24)上,使得后负载路径(24.1)与第一储能器负载路径(34.1)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32)包括前横梁(32.2),前横梁(32.2)形成第二储能器负载路径(34.2)并且安置在车身(20)的前纵梁结构(22)上,使得前负载路径(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