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1、在机车用电中,电热器是其中用电量较大且资源浪费较多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混动车辆中,电热器的加温控制往往基于同一供电方式,导致了此类供电方式的用电负担过大,需长时间进行稳定的供电续航,不利于混合供能机车的稳定运行。
2、目前,轨道交通领域中,国内大部分机车司机室供暖系统含有变频空调、暖风机、膝炉、脚炉等取暖装置,以保证低温天气下司乘人员的工作温度环境。当低温天气时,需司乘人员分别手动操作空调、暖风机、膝炉、脚炉等取暖装置使用,但空调、暖风机、膝炉、脚炉等取暖装置的人工操作配合使用,但目前的司机室温控往往基于环境温度进行温度调整,往往达不到司乘人员预期的温度,无法保证舒适的工作温度。此外,取暖装置的过多开启及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3、现有专利cn213705422u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司机室温控系统,电力机车上设有辅助电源系统,司机室内设有多个取暖装置;还包括温度设定装置、控制器、用于控制各取暖装置工作状态的开关装置、用于监测司机室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司机室局部温度的第二温度监测装置;各取暖装置的电源端均通过开关装置与辅助电源系统电连接,温度设定装置、第一温度监测装置、第二温度监测装置均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开关装置的控制端电连接。
4、其虽采用环境温度和局部温度的可控的方式满足了调温均匀,但由于工作人员实质上往往会移动,而热源固定必然会造成发热不均的问题,故实际体验上,
5、故现需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司机室温控往往基于环境温度进行温度调整,往往达不到司乘人员预期的温度,无法保证舒适的工作温度,此外,取暖装置的过多开启及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通过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共同调整,解决了上述问题。
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包括调温控制模块、加热脚踏、电动窗户、车速监控模块、体感温度模块、室内风速监控模块、环境温度模块、温度监控模块、车内湿度监测模块和环境湿度监测模块,加热脚踏设置于司机室地板位置为热源结构,电动窗户设置于司机室两侧,车速监控模块设置于车体上为速度传感器,室内风速监控模块为设置在司机室内的风力传感器,温度监控模块为设置在车体上的温度传感器,车内湿度监控模块为设置在车内的湿度传感器,调温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控制加热脚踏和电动车窗的开闭程度调节司机室内温度至阈值且调节体感温度和司机室内实际温度的差值位于阈值内,体感温度模块用于计算实时体感温度,环境温度模块用于实时确定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监测模块为设置在车体外的湿度传感器。
3、调温控制模块输出端连接加热脚踏和电动窗户,调温控制模块输入端连接体感温度模块输出端、环境温度模块输出端、车速监控模块输出端和环境温度监控模块,体感温度模块接收室内风速监控模块数据和车内湿度监测模块数据,环境温度模块接收环境湿度监测模块数据;
4、加热脚踏采用混合动力中的蓄电池供电并在加热脚踏时长高于阈值时增加蓄电池供电占比,电动窗户控制采用机车混合动力中的受电弓供电。
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作为优选方式,司机室温控系统还包括车内送风机构,送风机构为出口设置在司机室的常温通风系统,送风机构控制端连接调温控制模块。
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作为优选方式,司机室温控系统自动调温过程如下:
7、s1、关闭电动窗户、启动加热脚踏,将温度提升至环境温度模块检测数据位于环境温度阈值内;
8、s2、判断当前车速是否小于等于四十公里每小时,是则打开窗户至最大位置并将当前车速视为司机室内风速后进行步骤s3,否则检测司机室内实际风速继续进行步骤s4;
9、s3、调温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脚踏调温至环境温度模块检测数据位于环境温度阈值内;
10、s4、判断司机室内湿度是否为40%至70%之间,是则调整环境温度至18度至25度之间后进行步骤s11,否则进行步骤s5;
11、s5、体感温度模块计算当前司机室内体感温度,计算体感温度公式如下:
12、
13、其中,at为体感温度、t为环境温度、v为风速、rh为相对湿度;
14、s6、判断当前体感温度是否处于体感温度阈值内,是则进行步骤s10,否则进行步骤s7;
15、s7、判断当前车速是否小于小于等于四十公里每小时,是则进行步骤s8,否则进行步骤s9;
16、s8、判断当前体感温度是否大于体感温度阈值上限,是则进行步骤s9,否则调整电动窗户开窗大小;
17、s9、调整加热脚踏温度;
18、s10、判断当前体感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是否小于三摄氏度,是则进行步骤s11,否则进行步骤s3;
19、s11、判断机车是否保持运行,是则进行步骤s4,否则结束调温。
2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作为优选方式,司机室温控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和权限模块,权限模块连接显示模块,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控制元件状态、体感温度、环境温度和当前权限状态,权限模块控制切换手动调温和自动调温。
21、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22、本技术方案将加热供电和控温供电与两种供电方式分别组合,考虑加热供电波动可能造成的额外浪费同时,满足分散用电,避免对混合供能的某一单独供能方式带来较大的负担。
23、同时本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实际体感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异问题,满足体感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对处于同一温度范围内,实现发热量可以刚好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确保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同时本技术方案还考虑了除温度以外的热量影响因素,以及赫尔姆兹共振对通风带走热量的影响。使整体调温更合理,更贴近人体感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温控制模块(1)、加热脚踏(2)、电动窗户(3)、车速监控模块(4)、体感温度模块(5)、室内风速监控模块(6)、环境温度模块(7)、温度监控模块(8)、车内湿度监测模块(9)和环境湿度监测模块(10),所述加热脚踏(2)设置于司机室地板位置为热源结构,所述电动窗户(3)设置于所述司机室两侧,所述车速监控模块(4)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为速度传感器,所述室内风速监控模块(6)为设置在所述司机室内的风力传感器,所述温度监控模块(8)为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内湿度监控模块为设置在车内的湿度传感器,所述调温控制模块(1)用于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脚踏(2)和所述电动车窗的开闭程度调节司机室内温度至阈值且调节体感温度和司机室内实际温度的差值位于阈值内,所述体感温度模块(5)用于计算实时体感温度,所述环境温度模块(7)用于实时确定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监测模块(10)为设置在车体外的湿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司机室温控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和权限模块,所述权限模块连接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温度控制元件状态、体感温度、环境温度和当前权限状态,所述权限模块控制切换手动调温和自动调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混合供能的司机室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温控制模块(1)、加热脚踏(2)、电动窗户(3)、车速监控模块(4)、体感温度模块(5)、室内风速监控模块(6)、环境温度模块(7)、温度监控模块(8)、车内湿度监测模块(9)和环境湿度监测模块(10),所述加热脚踏(2)设置于司机室地板位置为热源结构,所述电动窗户(3)设置于所述司机室两侧,所述车速监控模块(4)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为速度传感器,所述室内风速监控模块(6)为设置在所述司机室内的风力传感器,所述温度监控模块(8)为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车内湿度监控模块为设置在车内的湿度传感器,所述调温控制模块(1)用于通过控制所述加热脚踏(2)和所述电动车窗的开闭程度调节司机室内温度至阈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彪,汪发现,陈朝晖,李殿伟,刘革,耿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九方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