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叠合板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传统叠合板的安装工艺中,首先使用塔吊吊起待安装的叠合板,并在叠合板四角下方设置撑杆。施工人员站在该层楼层的梁柱结构上,通过人工引导将叠合板移动到指定位置。塔吊随后缓慢下降,施工人员辅助调整叠合板的位置,直到其被下方的撑杆接住。然而,这种安装方式的精度较低,为了提高安装效率,叠合板通常被做得较小,以便能够完全架设在立杆上。由于叠合板与墙柱之间存在间隙,需要先在叠合板与墙柱间搭设模板,然后再浇筑水泥砂浆来填补这些间隙,最后才能在叠合板的楼板面上浇筑混凝土。这种安装方法的理想状态是叠合板的两端直接架设在梁或柱上,接触面宽度约为1厘米左右,从而避免了模板搭建和水泥砂浆浇筑的繁琐步骤。但由于传统安装工艺的精度限制,难以达到这样的安装位置精度要求。此外,人工辅助调整叠合板水平位置的过程耗时较长,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同时也需要较长时间占用塔吊,这并不符合快速建造的要求。故而提出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驱动装置移动的自动移动小车(1),自动移动小车(1)的顶部设置有升降顶撑机构(2),用于从底部顶撑叠合板,升降顶撑机构(2)的顶端设置有定位系统(3),用于定位叠合板的中心位置,升降顶撑机构(2)的升降端设置有姿态调整机构(4),用于在升降顶撑机构(2)顶撑前调整叠合板的安装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升降顶撑机构(2)包括固设在自动移动小车(1)顶部的升降支撑机构(201)、和可升降设置在升降支撑机构(21)上的升降顶撑组件(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驱动装置移动的自动移动小车(1),自动移动小车(1)的顶部设置有升降顶撑机构(2),用于从底部顶撑叠合板,升降顶撑机构(2)的顶端设置有定位系统(3),用于定位叠合板的中心位置,升降顶撑机构(2)的升降端设置有姿态调整机构(4),用于在升降顶撑机构(2)顶撑前调整叠合板的安装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升降顶撑机构(2)包括固设在自动移动小车(1)顶部的升降支撑机构(201)、和可升降设置在升降支撑机构(21)上的升降顶撑组件(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升降支撑机构(201)包括设置在自动移动小车(1)顶部的外套筒(2010),外套筒(2010)的顶端呈开口状,且侧壁面上设置有多个等距分布的升降槽(2011),外套筒(2010)的侧面底部设置有多个与升降槽(2011)相对应的升降油缸(20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定位系统(3)包括开设在升降筒(2020)顶端的安装槽(301),安装槽(301)的中心处设置有透明基准环(303),透明基准环(303)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安装槽(301)内壁相连接的透明连接杆(302),安装槽(301)的底壁上安装有视轴穿过透明基准环(303)中心的视觉摄像头(304),视觉摄像头(304)配备有视觉识别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安装装置,其特征是:姿态调整机构(4)包括设置在升降筒(2020)顶撑端外部的横向调节机构(41)、可横向移动的设置在横向调节机构(41)上的纵向调节机构(42)、可纵向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立兵,左怡林,吴姚平,张奇,黄威,王志敏,赵紫辰,马锦川,程桐,傅雪婷,许志勇,吴玙辰,范角,马闯,李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