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0928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26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包括至少三条并排设置的表孔流道以及设置在表孔流道下游处的水垫塘,表孔流道两侧均设置隔墙;位于最外侧的两条表孔流道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俯角段,位于内侧的表孔流道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俯角段;第一俯角段的两侧均设有第一侧边墙,该第一侧边墙均沿水流方向向外倾斜设置;第二俯角段的两侧均设有第二侧边墙,该第二侧边墙均沿水流方向向内侧倾斜设置;第一侧边墙和第二侧边墙均与上游处所对应的隔墙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泄洪消能结构解决了底流消能存在的工程造价高、布置受限的不足及常用挑流消能布置存在的泄洪雾化影响范围及程度大、对电站尾水波动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


技术介绍

1、在高陡峡谷河段建筑的高库大坝泄洪,因下泄水流流量大、水头高、泄洪功率大,且高陡峡谷区河床狭窄,大坝泄洪消能、泄洪雾化、下游河道冲刷及下游电站尾水波动问题突出,需要采取合适的泄洪消能布置体型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通常采取的泄洪消能方式有三种:底流消能、面流消能和挑流消能。底流消能可大大减小泄洪雾化影响,但是对于高坝,因流量大、水头高,底流消能往往需要布置较长、较深的消力池,不仅工程造价大,也会对下游电站布置及尾水波动产生较大影响。面流消能也可减小雾化影响,但是对于高坝,因流量大、水头高,且下游水位较低,水面衔接往往难以满足面流消能的要求,高坝工程很少采用。挑流消能与水垫塘相结合是高坝泄洪消能最为常用的方式,这种消能方式一般能较好解决泄洪消能及下游河床冲刷问题。但是,对于高陡峡谷下游岸坡有滑坡体或其他较高的低雾化要求、下游电站出口距离坝址较近有电站尾水波动较小要求的工程时,常用的挑流消能布置体型就难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包括至少三条并排设置的表孔流道(1)以及设置在表孔流道(1)下游处的水垫塘(3),表孔流道(1)两侧均设置隔墙(2);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外侧的两条表孔流道(1)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俯角段(4),位于内侧的表孔流道(1)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俯角段(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墙(5)和第二侧边墙(7)均为直线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墙(5)与第一俯角段中轴线(14)的夹角小于或等于7°。

4.根据权利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包括至少三条并排设置的表孔流道(1)以及设置在表孔流道(1)下游处的水垫塘(3),表孔流道(1)两侧均设置隔墙(2);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外侧的两条表孔流道(1)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一俯角段(4),位于内侧的表孔流道(1)的末端处均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俯角段(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墙(5)和第二侧边墙(7)均为直线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墙(5)与第一俯角段中轴线(14)的夹角小于或等于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俯角段(4)两侧的第一侧边墙(5)关于第一俯角段中轴线(14)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坝的泄洪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墙(7)与第二俯角段中轴线(15)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春李学海张天伟周红波陈瑞刘金山李志张勤韩松林何金龙孙家波周少波盛云锋王智欣徐改卫李常兵孙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