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07989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26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轴承钢热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模型根据设定控制模型中的初轧温度范围、终轧温度范围、进入减定径机组的温度范围和第二次穿水冷却后的温度范围,并且结合预设轧制规格以及冷却设备的性能,由于预设轧制规格对应的轧制系统的参数唯一确定,进而在轧制时确定了轧制系统的轧制速度以及冷却设备的固定的参数数据,形成了适用于预设轧制规格棒材的轧制速度与轧制冷却数据的固定组合模型,生产时只需基于轧制规格在电脑控制模块输入各个数据或直接调取对应轧制模型即可,保证了轧制质量的稳定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钢热轧,具体为一种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


技术介绍

1、碳化物是轴承钢中的重要组成相,具有耐磨、抑制晶粒长大及吸收合金元素以使钢经过热处理后获得满意的性能等作用,但粗大、多角状及偏析碳化物对轴承的使用寿命非常有害,轴承钢中微观偏析主要表现为合金碳化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根据轧材中碳化物在显微组织中的形状,分布及其形成原因,轴承钢中的碳化物可分为带状碳化物和网状碳化物,其中网状碳化物是过共析钢在冷却过程中沿奥氏体晶粒间界析出的呈网络状分布的过剩碳化物,轴承钢属于过共析钢,在轧后冷却过程中,由于碳化物的形成元素沿奥氏体晶界的扩散速度远大于晶内的扩散速度,因此二次碳化物多沿晶界析出,从而形成断续或连续的网络状。碳化物网状会增加轴承钢的脆性,降低轴承零件的疲劳寿命,因此,在使用状态下的轴承组织中不允许有严重的碳化物网状组织存在。

2、为了降低轴承钢中的碳化物网状组织,本领域所公知的控制方式是将轧件进入减定径机组的温度,通过第一次穿水冷却强制冷却将轧件冷到奥氏体与碳化物两相区温度范围,约720-900℃,经过两相区变形,使先析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热轧工艺包括原料加热、原料粗轧机组轧制、中轧机组轧制、精轧机组轧制和减定径机组轧制,精轧机组后对铸坯进行第一次穿水冷却,减定径机组后进行第二次穿水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轴承钢棒材规格为Φ50-55mm时,轧机速度为2.97m/s,初轧温度范围为950~1050℃,终轧温度范围为900~950℃,进入减定径机组的温度范围为800~850℃,第二次穿水冷却后的温度范围为610~6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热轧工艺包括原料加热、原料粗轧机组轧制、中轧机组轧制、精轧机组轧制和减定径机组轧制,精轧机组后对铸坯进行第一次穿水冷却,减定径机组后进行第二次穿水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轴承钢棒材规格为φ50-55mm时,轧机速度为2.97m/s,初轧温度范围为950~1050℃,终轧温度范围为900~950℃,进入减定径机组的温度范围为800~850℃,第二次穿水冷却后的温度范围为610~6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穿水冷却,精轧机组后设置1号~3号三组水箱,进水冷箱温度控制为800~850℃,轧制后棒材进入1号水冷箱,水压2.13mpa,水流量190m3/h,出水冷箱温度控制为9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轧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控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穿水冷却,减定径机组后设置4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斌林敏孙宏志梁娜闫晗许锌范佳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