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88674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30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属于结构构件技术领域,包括分体式的底板、筒体和外壳体,筒体和底板均套设于木柱的柱脚外部,外壳体为上方封堵、下方敞口的半包围结构,筒体设于外壳体内部,筒体和外壳体下端固定于底板上;筒体与柱脚之间填充弹性材料,筒体外部设自复位结构。当木柱发生转动、横向及纵向移动时,弹性材料与柱脚之间的摩擦起到耗能作用;变形进一步增大时,自复位结构能够进一步耗能并实现反复变形和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多重耗能、减震、补强机制,不影响建筑原结构,提高了柱脚节点抗震性能,还具备自复位功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分体式结构可拆卸重复利用,对木柱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结构构件,特别涉及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1、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大木作结构从竖向分为四个层次:梁架、铺作层、柱架、台基,各个层次均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因而古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作为整个建筑的基石,木结构建筑中的木柱和柱础除了承受着整个建筑的竖向荷载外,还要抵御外界风力、地震等水平荷载,因此它们在建筑中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

2、在古建筑中,柱础石埋设于台基的磉墩之上,将木柱直接平摆浮搁于础石之上,形成连接上部结构与台基之间的柱脚节点。如现存的应县木塔、紫禁宫、义县奉国寺大殿、江南地区的殿堂式和厅堂式民居建筑、藏族地区的藏式建筑、西南地区的侗族鼓楼和山地民居建筑等。柱脚节点具有明显的半刚性特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柱脚的反复抬升、回位导致木柱产生摇摆现象。柱脚位置处的转动支点会左右交替变化,柱脚与础石接触部位由于接触面变小,使木材受压变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木柱柱头会产生水平侧移,柱脚一侧抬升,另一侧受压,在屋顶重力荷载作用下又使木柱复位,出现“高位不倒翁”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式的底板、筒体和外壳体,所述筒体和底板均能够套设于木柱的柱脚外部,所述外壳体为上方封堵、下方敞口的半包围结构,所述筒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所述筒体和外壳体的下端固定于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筒体与柱脚之间填充弹性材料,所述筒体的外部设有自复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固定底板和活动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设置于活动底板的外部,所述固定底板和活动底板均为分体结构,所述活动底板套装于柱脚外部,所述固定底板与活动底板之间设有环状的活动间隙,所述固定底板的内孔与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式的底板、筒体和外壳体,所述筒体和底板均能够套设于木柱的柱脚外部,所述外壳体为上方封堵、下方敞口的半包围结构,所述筒体设置于外壳体的内部,所述筒体和外壳体的下端固定于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筒体与柱脚之间填充弹性材料,所述筒体的外部设有自复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固定底板和活动底板,所述固定底板设置于活动底板的外部,所述固定底板和活动底板均为分体结构,所述活动底板套装于柱脚外部,所述固定底板与活动底板之间设有环状的活动间隙,所述固定底板的内孔与活动底板的外圆之间通过若干个径向布置的第一形状记忆合金丝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筒盖、外筒及其内部的内筒,所述筒盖、外筒及内筒均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于活动底板的表面上,所述外筒的下端固定于固定底板的表面上,所述筒盖覆盖在内筒和外筒的顶部、且套装于柱脚的外部;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摩擦耗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耗能结构包括四组榫卯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榫头和卯口套,四个榫头径向布置在内筒的外壁上,四个卯口套径向布置在外筒的侧壁上,所述榫头的活动端能够插于卯口套内、且二者为间隙配合;所述卯口套的长度大于榫头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耗能型木结构柱脚节点自复位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郇君虹周晓依李勇邓海许宏伟管忠正褚天扬孙泽萌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