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头系统以及断路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80241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24 20:4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头系统以及断路器,其中,包括静触头以及动触头;静触头包括接线段、第一下折弯段、第一平直段、第二下折弯段、第三下折弯段以及第二平直段;第二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一平直段的一端,第二下折弯段朝向第一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第二下折弯段的长度尺寸不大于第一平直段长度尺寸的1/2;第三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二平直段的一端,第三下折弯段朝向第二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在静触头宽度方向上,第二平直段处于第一平直段的一侧,第三下折弯段处于第二下折弯段一侧并且两者相连;第二平直段用于直接或间接地与动触头形成可分断的电性连接;本申请具有提高电动斥力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低压开关电气领域,涉及一种断路器,具体是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技术介绍

1、在塑壳断路器领域,往往会对静触头的形状进行一些设计,利用特定的形状使得电流的流动方向满足一定条件,从而产生洛伦兹力,来加速动、静可以实现。现有的塑壳断路器大多采用u型静触头比较简单,占用空间较小,且u型静触头在电流流经的时候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动斥力。

2、例如cn1064477c所公开的结构,如图9所示,是其公开的现有技术中u型静触头的结构,该静触头包括接线段、第一下折弯段、第一平直段、第一上折弯段、第二平直段,由于第一平直段、第一上折弯段、第二平直段形成类似u型的结构,因此行业内又叫u型静触头。利用第二平直段与动触头的主体部分流经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会产生相反洛伦兹力(也可以叫电动斥力),当动、静触头分离时,该力将有利于加速动、静触头分离。虽然这种u型静触头具备一定的增加电动斥力的效果,但效果仍然不是很明显。

3、如图10所示,是cn1064477c所设计的一种复杂的静触头结构,虽然其能大大增加电动斥力,但是其结构非常的复杂,导致整个静触头占用空间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静触头以及动触头;静触头包括接线段、第一下折弯段、第一平直段、第二下折弯段、第三下折弯段以及第二平直段;接线段与第一平直段通过第一下折弯段相连,并且接线段与第一平直段之间存在高度差;第二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一平直段的一端,第二下折弯段朝向第一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第二下折弯段的长度尺寸不大于第一平直段长度尺寸的1/2;第三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二平直段的一端,第三下折弯段朝向第二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在静触头宽度方向上,第二平直段处于第一平直段的一侧,第三下折弯段处于第二下折弯段一侧并且两者相连;第二平直段用于直接或间接地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静触头以及动触头;静触头包括接线段、第一下折弯段、第一平直段、第二下折弯段、第三下折弯段以及第二平直段;接线段与第一平直段通过第一下折弯段相连,并且接线段与第一平直段之间存在高度差;第二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一平直段的一端,第二下折弯段朝向第一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第二下折弯段的长度尺寸不大于第一平直段长度尺寸的1/2;第三下折弯段连接在第二平直段的一端,第三下折弯段朝向第二平直段的下部折弯,形成钝角夹角或垂直夹角;在静触头宽度方向上,第二平直段处于第一平直段的一侧,第三下折弯段处于第二下折弯段一侧并且两者相连;第二平直段用于直接或间接地与动触头形成可分断的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直段、第二下折弯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平直段分设在第二平直段的两侧,两个第二下折弯段分设在第三下折弯段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弧角,所述引弧角与第二平直段为一体成型或引弧角固定于第二平直段上;所述引弧角朝背离第二平直段所在方向倾斜向上延伸,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丰飞高腾飞王康高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