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982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3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涉及调节阀技术,包括进口调节装置,所述进口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另一侧端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把,所述第一调节转把左侧密封插设有固定座,所述第一调节转把右侧位于第一壳体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壳体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右侧环状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阀芯与第一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阀芯内滑动设置有第一阀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旋转第一调节转把对第一滑块施加压力,进而对第二弹簧的伸缩量进行调节,使得第一阀芯的移动阻力得以被调节,进而可以对进口调节装置最大输出流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调节阀,具体是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


技术介绍

1、目前蝶阀的密封是依靠阀板与阀座的配合实现的,在高压的流体环境中,当阀板两侧的压力差较大时,阀板一侧受到的流体压力较大,尤其是压力超过阀板的承压范围后容易发生变形,从而使得阀板无法打开或者磨损过大,如此导致蝶阀的使用寿命较短。

2、授权公告号cn117553137b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平衡调节阀,该专利技术通过在阀体内设置流量调节机构和压力调节机构,当从流体入口进入的流体的压力变化时,将促使调节阀芯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带动调节块同步移动,转动环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下绕第二方向转动,调节块沿第二方向向上移动将促使转动环沿第二方向间歇性地移动,使密封圈对于调节阀芯的压紧力间歇性地减小,由此缓解密封圈对调节阀芯的摩擦阻碍。

3、上述装置能够达到对流体压力调节的目的,但是该装置无法达到对阀体和阀杆相对精确的调整,无法做到对流体进行动态调节,在流体压力未达到设定值时,助力让阀杆和阀芯之间的间隙增大,以提升装置运行效率,在流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对阀杆和阀芯之间的间隙进行缩小,降低流体压力,进而达到对蝶阀保护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包括进口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端部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壳体另一侧端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把,所述第一调节转把左侧密封插设有固定座,所述第一调节转把右侧位于第一壳体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壳体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右侧环状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阀芯与第一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阀芯内滑动设置有第一阀杆,所述第一阀杆端部位于固定座内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进油管,所述第一壳体内侧开设有第一先导油腔,所述进油管左侧位于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先导油管且第一先导油管与第一先导油腔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内侧开设有第一联动腔,所述第一阀芯外侧位于第一联动腔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一联动腔右侧设置有透气孔。

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阀杆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外侧位于第一阀芯内侧设置有第一弹簧。

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壳体后侧固定设置有平衡箱,所述平衡箱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平衡腔和第二平衡腔,所述第一平衡腔和第二平衡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平衡腔内设置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二平衡腔内设置有第四活塞,通过第一连接管将第一联动腔和第二平衡腔连通,通过第二连接管将固定座和第一平衡腔连通。

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活塞与第四活塞之间填充气体。

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平衡腔内径大于第二平衡腔内径。

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座底部靠近第一调节转把一侧相对设置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一壳体侧壁位于第二弹簧对应处相对开设有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右侧位于第一壳体上开设有通气孔,通过第三连接管将固定座和控制腔连通,所述控制腔内滑动设置有顶杆。

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出口调节装置,所述出口调节装置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右侧转动安装有第二调节转把,所述第二壳体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杆底部具有施力部,所述第二阀芯内设置有第二阀杆且第二阀杆穿过第二壳体侧壁与第二调节转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阀杆上设置有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与第二阀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二阀芯位于第二壳体内侧设置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出油管,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开设有第二先导油腔,所述出油管右侧位于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先导油管且第二先导油管与第二先导油腔连通,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开设有第二联动腔,所述第二阀芯外侧位于第二联动腔内固定设置有第六活塞,所述第二联动腔右侧位于第二壳体设置有透气孔。

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平衡箱内侧还分别开设有第三平衡腔和第四平衡腔,通过管道将第三平衡腔和第四平衡腔连通,所述第三平衡腔内滑动设置有第五活塞,所述第四平衡腔内滑动设置有第七活塞,通过第四连接管将第三平衡腔和第二联动腔连通,通过回流管将第四平衡腔和第二连接管连接。

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五活塞与第七活塞之间填充气体。

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阀杆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外侧位于第二阀芯内侧设置有第三弹簧。

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4、通过旋转第一调节转把对第一滑块施加压力,进而对第二弹簧的伸缩量进行调节,使得第一阀芯的移动阻力得以被调节,进而可以对进口调节装置最大输出流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调节,扩展了流体流经压力的调节区间,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15、通过第一先导油管向第一先导油腔内送入液压油,使得第一阀芯向第一调节转把移动,进而让第一阀芯和第一阀杆产生间隙,达到打开阀体的目的,第一联动腔内液压油在第一阀芯移动的作用下,经第一连接管送料至第二平衡腔内,在第三活塞和第四活塞的作用下,方便对第一阀杆进行调整,第一平衡腔和第二平衡腔起到缓冲作用,第三活塞与第四活塞之间填充气体,气体具有可压缩可膨胀的特性,使得第四活塞可以延缓移动速度,防止第一阀芯打开速度过快,致使降低第一阀芯使用寿命;

16、通过第一阀杆和第一活塞移动,进而让顶杆在控制腔内产生位移,使得对第一阀芯进行限位推动,达到限制流体流经压力的目的,防止过大压力流体对之后的控制阀阀体造成损伤;

17、通过第二先导油管向第二先导油腔内送入液压油,使得第二阀芯向第二调节转把移动,进而让第二阀芯和第二阀杆产生间隙,达到打开阀体的目的,流体对施力部施加压力,促使第二阀芯向第二调节转把移动,第二联动腔内液压油向第三平衡腔内送料,进一步让第二阀芯和第二阀杆产生间隙,方便流体对外排出;

18、当流体压力达到设定最大值时,第一阀芯左侧端面与顶杆接触,在流体压力继续增大时,第一阀杆和第一活塞继续向底座移动,同时固定座内第一活塞内侧油液压力进一步变大,使得控制腔内顶杆继续向外产生位移,在顶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推动第一阀芯向底座移动(顶杆移动距离大于第一阀杆移动距离),使得第一阀杆和第一阀芯间隙缩小,达到控制流体压力的目的,进而使得流体流经压力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不会对后面阀体产生超过设定值的压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包括进口调节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调节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01),所述第一壳体(101)一侧端部固定设置有底座(104),所述第一壳体(101)另一侧端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把(109),所述第一调节转把(109)左侧密封插设有固定座(108),所述第一调节转把(109)右侧位于第一壳体(101)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20),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阀芯(115),所述第一阀芯(115)右侧环状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阀芯(115)与第一滑块(12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19),所述第一阀芯(115)内滑动设置有第一阀杆(111),所述第一阀杆(111)端部位于固定座(108)内侧设置有第一活塞(113),所述第一壳体(101)上设置有进油管(103),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开设有第一先导油腔(116),所述进油管(103)左侧位于第一壳体(101)上设置有第一先导油管(102)且第一先导油管(102)与第一先导油腔(116)连通,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开设有第一联动腔(117),所述第一阀芯(115)外侧位于第一联动腔(117)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活塞(118),所述第一联动腔(117)右侧设置有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111)具有第一限位部(112),所述第一限位部(112)外侧位于第一阀芯(115)内侧设置有第一弹簧(1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后侧固定设置有平衡箱(106),所述平衡箱(106)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平衡腔(121)和第二平衡腔(124),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和第二平衡腔(124)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内设置有第三活塞(122),所述第二平衡腔(124)内设置有第四活塞(123),通过第一连接管(105)将第一联动腔(117)和第二平衡腔(124)连通,通过第二连接管(107)将固定座(108)和第一平衡腔(1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活塞(122)与第四活塞(123)之间填充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内径大于第二平衡腔(124)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8)底部靠近第一调节转把(109)一侧相对设置有第三连接管(110),所述第一壳体(101)侧壁位于第二弹簧(119)对应处相对开设有控制腔(125),所述控制腔(125)右侧位于第一壳体(101)上开设有通气孔,通过第三连接管(110)将固定座(108)和控制腔(125)连通,所述控制腔(125)内滑动设置有顶杆(126)。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口调节装置(3),所述出口调节装置(3)包括第二壳体(301),所述第二壳体(301)右侧转动安装有第二调节转把(304),所述第二壳体(301)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二阀芯(310),所述第二阀芯(310)内设置有第二阀杆(314)且第二阀杆(314)穿过第二壳体(301)侧壁与第二调节转把(3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阀杆(314)底部具有施力部(315),所述第二阀杆(314)上设置有第二滑块(308)且第二滑块(308)与第二阀杆(31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滑块(308)和第二阀芯(310)位于第二壳体(301)内侧设置有第四弹簧(313),所述第二壳体(301)上设置有出油管(303),所述第二壳体(301)内侧开设有第二先导油腔(316),所述出油管(303)右侧位于第二壳体(301)上设置有第二先导油管(302)且第二先导油管(302)与第二先导油腔(316)连通,所述第二壳体(301)内侧开设有第二联动腔(312),所述第二阀芯(310)外侧位于第二联动腔(312)内固定设置有第六活塞(317),所述第二联动腔(312)右侧位于第二壳体(301)设置有透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箱(106)内侧还分别开设有第三平衡腔(306)和第四平衡腔(318),通过管道将第三平衡腔(306)和第四平衡腔(318)连通,所述第三平衡腔(306)内滑动设置有第五活塞(307),所述第四平衡腔(318)内滑动设置有第七活塞(319),通过第四连接管(305)将第三平衡腔(306)和第二联动腔(312)连通,通过回流管(320)将第四平衡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包括进口调节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调节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01),所述第一壳体(101)一侧端部固定设置有底座(104),所述第一壳体(101)另一侧端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调节转把(109),所述第一调节转把(109)左侧密封插设有固定座(108),所述第一调节转把(109)右侧位于第一壳体(101)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120),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阀芯(115),所述第一阀芯(115)右侧环状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阀芯(115)与第一滑块(12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19),所述第一阀芯(115)内滑动设置有第一阀杆(111),所述第一阀杆(111)端部位于固定座(108)内侧设置有第一活塞(113),所述第一壳体(101)上设置有进油管(103),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开设有第一先导油腔(116),所述进油管(103)左侧位于第一壳体(101)上设置有第一先导油管(102)且第一先导油管(102)与第一先导油腔(116)连通,所述第一壳体(101)内侧开设有第一联动腔(117),所述第一阀芯(115)外侧位于第一联动腔(117)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活塞(118),所述第一联动腔(117)右侧设置有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111)具有第一限位部(112),所述第一限位部(112)外侧位于第一阀芯(115)内侧设置有第一弹簧(1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后侧固定设置有平衡箱(106),所述平衡箱(106)内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平衡腔(121)和第二平衡腔(124),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和第二平衡腔(124)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内设置有第三活塞(122),所述第二平衡腔(124)内设置有第四活塞(123),通过第一连接管(105)将第一联动腔(117)和第二平衡腔(124)连通,通过第二连接管(107)将固定座(108)和第一平衡腔(1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活塞(122)与第四活塞(123)之间填充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腔(121)内径大于第二平衡腔(124)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内流体压力自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8)底部靠近第一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伟宋洪伟董克宁张英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精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