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P承载的建立方法及所采用的软交换技术

技术编号:4268622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IP承载的建立方法,软交换的域内用户通过软交换使用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与域外用户建立IP承载时,软交换将接收到的域内用户发送的会话描述协议SD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协议格式,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域外用户;且,软交换还将接收到的域外用户通过BICC隧道发送的IPBC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SDP协议格式,并发送给域内用户。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对用户终端和网关的协议实现软件进行更改,以支持隧道方式传输IPBCP协议格式的媒体控制信息,也无需对H.248协议扩展以支持隧道包,减少了开发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承载的建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下一代网络中IP承载的建立方法及所采用的软交换。
技术介绍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式的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网络架构。BICC (Bearer Ind印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是实施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协议之一,属于应用层控制协议,可用于建立、修改和终结呼叫,可以全方位地承载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和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业务。 BICC来自传统的电信阵营,是在ISUP(ISDN User Part, ISDN用户部分)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7号信令互通能力较强,在语音业务的支持方面比较成熟,具有更加严谨的体系架构。由于BICC采用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思路,并且重新定义了应用传输机制传送BICC特定的承载控制信息,因此采用BICC体系架构可通过各种网络传送呼叫控制信令,使承载方式不同的网络之间的业务互通变得十分简单,只需要完成承载级的互通,业务无需进行任何修改。 支持BICC的节点一般有两种,具有BCF(Bearer Control Function,承载控制功能)和CSF(Call Service Function,呼叫业务功能)的节点称为SN(Serving Node,服务节点),不具有BCF仅具有CSF的节点称为CMN(CallMediation Node,呼叫协调节点)。CSF用于建立、维持核心网呼叫,并在CSF对等层之间就信令中有关的承载业务起转接作用,实现对呼叫的控制。BCF用于向同端的CSF提供对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骨干网连接所需的信令能力。物理上这两种功能实体一般是单独设置的,并且采用CBC(Call Bearer Control,呼叫承载控制)接口协议进行交互。CBC接口协议作为BCF和CSF之间的接口是通过对H248协议的扩展实现的,比如扩展H248协议支持隧道包。 在NGN核心网中建立IP承载时通常采用动态分配话路,不同的BCF之间没有提供交互的承载控制协议(BCP)。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通过BICC和CBC接口协议实现的承载控制隧道,通过该隧道进行BCF之间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交互,以建立承载语音媒体流的IP通道。其中,BIWF(BearerInterworking Function,承载互通功能)从功能上等效于包含BCF的媒体网关,进行承载控制。承载控制信息包括网关的IP地址、端口号、端口可支持的编解码列表和已选择的编解码方式等信息。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是BCP中的一种,仅针对IP网使用,用于媒体流信源和信宿之间媒体流特性、端口号和IP地址的交换,以建立和修改IP承载。NGN核心网所采用的BCP为IPBCP,承载控制信息以IPBCP的格式进行描述。 按照图1所示的承载控制隧道的建立机制所建立的承载控制隧道的传输过程包括两个部分,(l)BCF以IPBCP协议格式描述其自身的承载控制信息,通过与同端的CSF之间的CBC隧道包透明传输给CSF ; (2)CSF接收到CBC隧道包后,采用BICC应用传输机制封装CBC隧道包,并透明传输给对端CSF。在整个隧传过程中,CSF不关心隧传信息的具体内容,CSF在隧传机制中只起到一个转换和透传的作用。 具体而言,CSF —方面将本端的隧传信息即CBC隧道包转换成BICC标准的应用传输消息(A卯lication Transport Message, APM),传送给对端CSF,另一方面将收到的对端隧道消息,通过CBC隧道包通知本端BCF。隧传信息由媒体网关上的BCF生成并处理,BCF一方面将本端承载控制信息通过CBC隧道包通知本端CSF,另一方面又会通过CBC隧道包从CSF获得对端的承载控制信息。当两侧的BCF均得到对端的承载控制信息之后,就可以指示建立具体话路。 图2是NGN网络中软交换域的连接图,软交换域是对软交换和它控制下的各种用户终端和网关的统称,软交换域内的用户终端和网关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使用H248协议的接入网关(AG)接入软交换的用户终端,使用综合接入设备(IAD)接入软交换的用户终端,使用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 SI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diaGateway Control Protocol,MGCP)直接接入软交换的用户终端;软交换也可以通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续中继用户呼叫,因此软交换域内的设备和控制协议具有多样性。软交换还需要与其它软交换和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 MSC)进行交互。 目前在软交换之间进行互通时,固网中和NGN网络中主要应用的是SIP,移动网络中应用的是BICC。 BICC在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MSC之间的呼叫提供支持。 NGN网络是以软交换为核心,NGN网络中软交换之间进行互通时也可以采用BICC ;由于MSC使用BICC,软交换与移动交换中心之间进行互通时,则需要采用BICC。如果在NGN网络中使软交换支持BICC,通过BICC建立呼叫时,则由软交换实现CSF功能,注册在该软交换下的网关实现BCF的功能。对于MSC,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MSC Server)实现CSF功能,MSC Server下的媒体网关实现BCF的功能。 NGN网络中,如果采用图1所示的承载控制隧道建立机制,使软交换支持BICC,以隧道方式建立IP承载,在实现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 根据图l,BCF处在媒体网关中,用户终端通过媒体网关接续到网络。而NGN网络中的软交换可以直接携带各种用户终端,直接由软交换控制用户终端接入IP网,在IP网呼叫的接续中,媒体可不通过任何网关,如果强制要求媒体接续时通过网关转接,则软交换的使用场景将会受限制,组网不灵活。 第二 NGN网路中的软交换下的网关和用户终端大量使用H. 248、 MGCP和SIP等交互协议,用户终端与软交换之间的媒体控制信息都是以会话描述协议(SessionDescription Protocol, SDP)作为描述格式,SDP是BCP中的一种,是在RFC3264中定义的一种提供/应答模式,使两个实体之间可以使用SDP的提供/应答模式进行会话协商; 而BICC的IPBCP协议虽然使用与SDP类似的描述格式,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如IPBCP协议根据承载控制信息的发起和应答,记录有会话属性;媒体通知属性中媒体编码格式只支持一种负荷类型等,这与SDP的描述有很大不同。如果使H. 248、MGCP和SIP的用户终端和网关采用IPBCP协议格式描述媒体控制信息,必须修改用户终端和网关的软件,使其支持IPBCP协议。 第三目前NGN网路中软交换主要采用H. 248协议控制媒体网关资源的使用,一般不支持Q. 1950草案中定义的扩展隧道包,因此无法实现CBC接口过程,如果要实现承载控制隧道,必须对所有媒体网关与软交换之间的H. 248协议进行扩展以支持隧道包,这样开发工作量就会很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IP承载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软交换的域内用户通过所述软交换使用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与域外用户建立IP承载时,所述软交换将接收到的所述域内用户发送的会话描述协议SD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协议格式,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域外用户;且,所述软交换还将接收到的所述域外用户通过BICC隧道发送的IPBC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SDP协议格式,并发送给所述域内用户。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IP承载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软交换的域内用户通过所述软交换使用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与域外用户建立IP承载时,所述软交换将接收到的所述域内用户发送的会话描述协议SD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协议格式,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域外用户;且,所述软交换还将接收到的所述域外用户通过BICC隧道发送的IPBC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SDP协议格式,并发送给所述域内用户。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域内用户向所述域外用户发起呼叫时, 通过BICC建立IP承载的方法包括所述域内用户在呼叫发起消息中携带SD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并发送给所述软 交换;所述软交换接收到所述呼叫发起消息后,将所述SD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 IPBCP协议格式,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域外用户;所述域外用户接收到所述域内用户的承载控制信息后,在返回的接受消息中携带以 IPBCP描述的其自身的承载控制信息,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软交换;所述软交换接收到所述接受消息后,将所述域外用户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SDP协议 格式,并发送给所述域内用户。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域外用户向所述域内用户发起呼叫时, 通过BICC建立IP承载的方法包括所述域外用户在呼叫初始建立消息IAM中携带IPBC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并通 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软交换;所述软交换接收到所述IAM后,将所述IPBCP协议格式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SDP协 议格式,并发送给所述域内用户;所述域内用户接收到所述域外用户的承载控制信息后,在返回的应答消息中携带以 SDP描述的其自身的承载控制信息,并发送给所述软交换;所述软交换接收到所述应答消息后,将所述域内用户的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IPBCP协 议格式,并通过BICC隧道发送给所述域外用户。4. 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交换进行将承载控制信息转换为IPBCP协议格式时,将该承载信息中的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红维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