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更具体地,涉及施加至行星架的反作用力以及由弹簧部和电机产生的扭矩实现了扭矩平衡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
技术介绍
1、通常,电机是配置为接收电力以产生旋转力并且经由输出轴传递产生的旋转力的发电装置,并且广泛用于各种机械装置和工业领域。
2、这里,对于需要从电机输出根据情况而变化的旋转力的情况,可以在电机中安装配置为检测电机的转速的编码器传感器,以及包括制动部的旋转制动器和保持装置,从而能够基于由编码器传感器测量的信息控制电机的转速和各种其他功能并且在必要时使电机制动或保持电机停机。
3、然而,传统电机中设置的编码器传感器以及旋转制动器和保持装置的制动部分别安装于电机和轴,通常,需要对轴的外周进行一次处理以将制动部安装在轴上,并且需要对轴的外周进行二次处理以将编码器传感器安装在轴上。因此,安装制动部和编码器传感器需要多个处理步骤,并且安装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人力,从而降低了产品(电机)的生产率并且提高了单价,导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
4、此外,由于传统电机中设置的编码器传感器和制动部分别安装于轴的结构,存在应当连续施加制动部的驱动或电机的驱动力以保持扭矩平衡的问题。
5、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中的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背景的理解,并且不可以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接合至减速器的弹簧部,所述减速器配
2、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离合器单元,其中,当驱动电机时,驱动力施加至减速器的太阳轮,当电机关闭时,利用行星架限制太阳轮的旋转。
3、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还旨在提供一种减速器,其中,提供反作用力以将相互互补的扭矩施加至行星架和形成减速器的弹簧部。
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本文未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可以基于以下描述进行理解,并且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更清楚地进行理解。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中指示的装置及其组合实现。
5、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包括:电机、离合器单元、减速器以及弹簧部,所述电机配置为提供扭矩;所述离合器单元连接至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减速器布置于离合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弹簧部接合至减速器。这里,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可以在驱动电机时改变。
6、在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当驱动电机时,电机扭矩施加至与输出端部接合的减速器,从而电机扭矩、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和施加至减速器的外部负载扭矩可以在减速器处平衡,当电机关闭时,反作用扭矩和负载扭矩可以平衡。
7、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离合器单元仅可以在经由电机的输出轴输入扭矩时旋转。
8、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减速器可以实施为行星齿轮组,所述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太阳轮、内齿圈、多个行星齿轮以及行星架,所述太阳轮接合至离合器单元的输出端部;所述内齿圈固定至弹簧部;所述多个行星齿轮布置在太阳轮与内齿圈之间;所述行星架的第一端部连接至行星齿轮,第二端部连接至外部负载。
9、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弹簧部可以包括:框架、弹性部和内齿圈固定部,所述框架是静止的,以不进行旋转;所述弹性部的第一端部固定至框架;所述内齿圈固定部接合至内齿圈,并且弹性部的第二端部固定至内齿圈固定部。
10、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弹性部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框架相邻;所述第二弹性部与内齿圈相邻。
11、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内齿圈固定部可以接合至弹性部的外端部,框架可以接合至弹性部的中心区域。
12、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弹性部的外端部可以经由固定至框架的弹簧连接部接合至框架,第二弹性部的外端部可以经由固定至内齿圈的弹簧连接部接合至内齿圈,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可以分别具有彼此接合的中心区域。
13、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弹性部的外端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外端部可以利用固定至内齿圈固定部的弹簧连接部彼此接合,第一弹性部的中心区域和第二弹性部的中心区域利用固定至框架的弹簧连接部彼此接合。
14、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包括:电机、离合器单元、行星齿轮组、弹簧部以及控制器,所述电机配置为提供扭矩;所述离合器单元连接至电机的输出轴;所述行星齿轮组连接至离合器单元的输出端部;所述弹簧部连接至行星齿轮组;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控制电机的驱动并且设置电机的驱动频率。这里,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行星架,所述行星架配置为将电机的电机扭矩或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传递至外部。
15、在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太阳轮、内齿圈和多个行星齿轮,所述太阳轮接合至离合器单元的输出端部;所述内齿圈固定至弹簧部;所述多个行星齿轮连接至行星架,并且在太阳轮与内齿圈之间与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
16、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弹簧部可以包括:框架、弹性部和内齿圈固定部,所述框架是静止的,以不进行旋转;所述弹性部的第一端部固定至框架;所述内齿圈固定部接合至内齿圈,并且弹性部的第二端部固定至内齿圈固定部。
17、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内齿圈固定部可以接合至弹性部的外端部,框架可以接合至弹性部的中心区域。
18、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控制器可以驱动电机至少一次以改变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
19、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当驱动电机一次时,控制器可以配置为:确定行星架的旋转量,然后基于确定出的行星架的旋转量来设置电机的驱动频率。
20、下面讨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示例性实施方案。
21、可以理解,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大客车、大货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车辆,包括各种舟艇和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石油能源的燃料)。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源的车辆,例如,以汽油和电力两者为动力的车辆。
2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的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从并入本文的所附附图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的所附附图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中进行更详细的陈述,所附附图和下面的详细描述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
23、下面讨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当驱动电机时,电机扭矩施加至与所述输出端部接合的减速器,从而电机扭矩、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和施加至减速器的外部负载扭矩在减速器处平衡;当电机关闭时,所述反作用扭矩和负载扭矩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单元仅在经由电机的输出轴向离合器单元输入扭矩时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弹簧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内齿圈固定部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外端部,所述框架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中心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
11.一种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行星齿轮组进一步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弹簧部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内齿圈固定部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外端部,所述框架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中心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配置为驱动电机至少一次以改变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当驱动电机一次时,所述控制器配置为确定行星架的旋转量,然后基于确定出的行星架的旋转量来设置电机的驱动频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当驱动电机时,电机扭矩施加至与所述输出端部接合的减速器,从而电机扭矩、弹簧部的反作用扭矩和施加至减速器的外部负载扭矩在减速器处平衡;当电机关闭时,所述反作用扭矩和负载扭矩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离合器单元仅在经由电机的输出轴向离合器单元输入扭矩时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弹簧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内齿圈固定部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外端部,所述框架接合至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的中心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簧反作用力可变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铉,孙荣日,成儁昊,朴佑根,金玟夋,黄祥羽,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