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汽车座椅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783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汽车座椅及汽车,包括立体气袋、气体发生器、碰撞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立体气袋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立体气袋包括导向膜片和至少两根内撑片,至少两个内撑片分别竖直且平行设置于下腔体内壁的上下内壁之间,且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内撑片之间可形成气体支撑通道,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设置于下腔体内,导向膜片设置于下腔体外壁上,且导向膜片与气体发生器相邻,气体发生器电控连接于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碰撞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立体气袋的内撑片和气袋下部限位片可增加气袋直立性;导向膜片加快气囊展开的速度;头部约束部挡住乘车人前扑右倾的运动趋势,形成有效的约束保护;结构简单,保护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配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在侧碰、侧翻等事故发生时,远端气囊可有效避免前排驾乘人员身体过度侧倾,防止彼此间头碰头等相互的撞击伤害,同时也能降低其与中控扶手、座椅及车门内饰件等之间的接触风险。一般从同一排乘员之间的座椅侧翼的撕裂线突破,垂直车辆碰撞方向展开,形成缓冲气垫以保护乘员。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对远端气囊的测试工况,包括头部保护区域,单乘员滑台和整车滑台测试。不同车型的同一排乘员之间的车体结构不同,如前排乘员之间一般有中控副板,二/三排乘员之间通常没有副板,或仅有普通的扶手。低矮的中控副板会造成远端气囊展开时缺少支撑,气囊因此而减弱或失去对乘员的保护,这是目前远端气囊开发的技术壁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汽车座椅及汽车,立体气袋可以有效控制气袋展开后的形状,内撑片可增加气袋直立性,同时控制气囊的厚度,提升气袋多种车型内部结构的适应性;导向膜片可以使气囊快速充气展开,气囊弹出速度更快、保护效果更好;头部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气袋(1)、气体发生器(2)、碰撞传感器(3)和控制模块(4),所述立体气袋(1)包括上腔体(13)和下腔体(14),所述立体气袋(1)包括导向膜片(11)和至少两根内撑片(12),至少两根所述内撑片(12)分别竖直且平行设置于下腔体(14)内壁的上下内壁之间,且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内撑片(12)之间可形成气体支撑通道,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下腔体(14)内,所述导向膜片(11)设置于下腔体(14)外壁上,且导向膜片(11)与所述气体发生器(2)相邻,所述气体发生器(2)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4)电信号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立式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气袋(1)、气体发生器(2)、碰撞传感器(3)和控制模块(4),所述立体气袋(1)包括上腔体(13)和下腔体(14),所述立体气袋(1)包括导向膜片(11)和至少两根内撑片(12),至少两根所述内撑片(12)分别竖直且平行设置于下腔体(14)内壁的上下内壁之间,且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所述内撑片(12)之间可形成气体支撑通道,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下腔体(14)内,所述导向膜片(11)设置于下腔体(14)外壁上,且导向膜片(11)与所述气体发生器(2)相邻,所述气体发生器(2)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4)电信号连接碰撞传感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体(13)连通于下腔体(14)右侧的上端,所述下腔体(14)的中部对向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硬支撑结构(141),使得充气的下腔体(14)一侧外表面形成条状凹槽,所述上腔体(13)的前端设置有头部约束部(131),所述上腔体(13)为l形的气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立式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约束部(131)的前后内壁之间的充气距离大于上腔体(13)其他部位对向内侧壁之间的充气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立式远端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容置于所述下腔体(14)内,所述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婧婷曾祥宇齐丹马红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