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充电枪、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充电枪、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6758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枪、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其中充电枪包括:充电接头的一端用于在枪头插接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时,与充电口的充电接口对接,充电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充电线缆的一端,充电线缆的另一端用于与充电桩的充电桩充电模块电连接;散热器设置在充电线缆的表面,散热器具有第三冷媒通路,第三冷媒通路用于与第一冷媒通路连通形成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散热器可以与充电线缆进行换热,而散热器还与充电桩液冷模块连通,可以通过充电桩液冷模块为散热器换热,带走散热器的热量,可以充分有效的冷却充电线缆,而且可以充分巧妙的利用充电桩液冷模块的换热制冷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具体的,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枪、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和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保有率不断增加以及车桩比的下降,新能源车客户对快速充电的需求也来越大,目前的快充技术主要是采用大功率高压直流充电,但是过大的功率使得电缆和电池产生过高的发热量,对电池和电缆寿命以及安全性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2、现有的电车充电时可以通过电池的散热系统为电池进行降温,但是为了避免电池本身为散热系统进行供电,即充电时电池处于一边充电一边放电的状态,限制电池充电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功率,提出了一种具有同时散热模块和充电桩充电模块的充电桩,通过充电桩充电模块为电池充电的同时,通过散热模块为电池散热。

3、但是,在充电桩充电模块的接口和散热模块的接口分别与电池连接,进行快速充电时,充电枪内的充电线缆也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对充电线缆进行降温,不仅会影响充电效率,还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问题和事实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充电枪内的充电线缆也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对充电线缆进行降温,不仅会影响充电效率,还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

2、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3、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枪,应用于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充电口、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换热器,所述动力电池换热器具有第一冷媒通路,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液冷模块,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枪为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时对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包括充电桩换热器、压缩机、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包括:

4、枪体,所述枪体包括枪头,所述枪头用于在向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时与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插接配合;

5、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接头设置在所述枪头上,所述充电接头的一端用于在所述枪头插接在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时与所述充电口的充电接口对接,所述充电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充电线缆的一端,所述充电线缆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充电桩充电模块电连接,以为所述动力电池充电;

6、液冷接头,所述液冷接头设置在所述枪头上,所述液冷接头的一端用于在所述枪头插接在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时,与所述充电口的液冷接口对接,所述液冷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有液冷软管的一端,所述液冷软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桩换热器连通;

7、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充电线缆的表面,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主体和第二冷媒通路;

8、其中,所述充电桩换热器具有第三冷媒通路a,第三冷媒通路b和第三冷媒通路c,所述第三冷媒通路a用于与所述动力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冷媒通路连通形成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用于冷却所述动力电池,所述第三冷媒通路b用于与所述散热器的第二冷媒通路连通形成第二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用于冷却所述充电线缆,所述第三冷媒通路c用于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电子膨胀阀形成第三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三冷媒循环流路分别与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循环流路热耦合;

9、或所述充电桩换热器具有第四冷媒通路a和第四冷媒通路b,所述第四冷媒通路a用于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冷媒通路和所述散热器的第二冷媒通路,形成第四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四冷媒循环流路用于冷却所述动力电池和/或所述充电线缆,所述第四冷媒通路b用于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电子膨胀阀形成第五冷媒循环流路,所述第五冷媒循环流路与所述第四冷媒循环流路热耦合。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缆包括:负极线、正极线和接地线,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和所述接地线两两间隔的嵌入设置在所述散热主体中。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的表面具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主体在所述散热翅片上设置有与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和所述接地线一一对应的容置凹槽,所述容置凹槽中具有导热片,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和所述接地线分布嵌设在所述容置凹槽时,与各自所述容置凹槽内的导热片贴合,以通过所述导热片与多个所述散热翅片接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包括:

13、圆形槽,所述圆形槽与对应的所述负极线、正极线或所述接地线适配,用于容置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或所述接地线;

14、梯形槽,所述梯形槽的宽口与所述枪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梯形槽的窄口与所述圆形槽连通,用于从宽口至窄口方向通过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或所述接地线,且所述负极线、所述正极线或所述接地线容置在对应的所述圆形槽中时,所述梯形槽的窄口卡接对应的所述正极线、所述负极线或所述接地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为波纹管体结构,所述波纹管体结构的波纹形成所述散热翅片;

16、其中,所述容置凹槽沿所述散热主体的轴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容置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散热主体的圆周面上。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枪头在其朝向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的插伸方向的端侧形成有插接端面;

18、所述充电接头与所述液冷接头均设置在所述插接端面上,且在当所述枪头插接在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对所述动力电池充电时,所述充电接头位于所述液冷接头的上方。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枪还包括:

20、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枪体中,所述驱动机构具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用于驱动所述充电接头沿所述枪头与所述充电口的插接方向伸出,或收回所述充电接头;

21、液冷软管,所述液冷软管的一端与所述液冷接头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连通;

22、所述驱动端收回所述充电接头时,液冷软管形成有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设置在所述枪体中。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枪还包括:

24、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枪体中,所述枪体的内部被所述隔板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

25、其中,所述充电管和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上腔体,所述液冷软管和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下腔体。

26、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充电模块、充电桩液冷模块和前述充电枪;

27、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汽车充电模块、汽车液冷模块和与所述充电枪对应的充电口;

28、所述充电枪与所述充电口连接时,所述充电桩充电模块与所述汽车充电模块连接,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和所述汽车液冷模块连接。

29、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述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30、所述充电枪与所述充电口可拆卸插接连接,所述充电枪与所述充电口连接时,所述充电桩充电模块与所述汽车充电模块形成充电回路,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和所述汽车液冷模块形成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枪,应用于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充电口、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换热器,所述动力电池换热器(16)具有第一冷媒通路,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液冷模块,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枪为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时对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包括充电桩换热器(11)、压缩机、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9.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枪,应用于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充电口、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换热器,所述动力电池换热器(16)具有第一冷媒通路,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液冷模块,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枪为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时对所述动力电池散热,所述充电桩液冷模块包括充电桩换热器(11)、压缩机、冷凝器和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枪,其特征在于,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欣龙廖华龙黎展鹏高彩辰刘良文杜康宁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