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7580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7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该后尾门结构包括:后尾外板、后尾内板和加强板,后尾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连接至外板本体上的安装板,安装板的厚度大于外板本体的厚度,加强板连接至安装板与后尾内板之间,且加强板用于供尾门的铰链固定;本申请的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减少了后尾外板的整体重量,从而便于对后尾外板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生产装配,尤其涉及一种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


技术介绍

1、汽车的后尾门存在上下对开的形式,也就是可以分成两段独立开启的尾门,上段的尾门向上开启,下段的尾门向下开启,也被称为“分段式尾门”。这种尾门因为上段较普通尾门短,因此在向上开启时不会扫到后方的人,而下段的尾门在关闭时可以阻挡后备箱的物品向外掉落,同时,下段的尾门在开启时能够被当做露台或座椅使用。

2、相关技术的下段的尾门因需要被当做露台或座椅使用,因此需要尾门具备更好的承载效果,通常车体后尾的下部包括后尾内板和后尾外板,后尾内板和后尾外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板,将尾门的铰链穿过后尾外板固定在后尾内板和后尾外板之间的加强板上,为了提高后尾外板的强度,从而间接提高尾门的承载效果,通常需要将后尾外板的整体厚度做的更厚,这就导致增加了整个后尾外板的重量,不便于对后尾外板进行安装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用以解决为了提高尾门承载效果增加后尾外板的整体厚度,从而不便于对后围外板进行安装的技术问题。

2、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尾门结构,包括后尾外板、后尾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后尾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连接至所述外板本体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加强板连接至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后尾内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板用于供尾门的铰链固定。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抵接。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连接至所述加强板上,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一凸边和第二凸边,所述第一凸边连接至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凸边连接至第一凸边上,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凸边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二凸边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凸边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具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具有第二凹口,所述第一凹口与所述第二凹口呈相对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第三凹口,所述第一凹口位于所述第三凹口内,且所述第三凹口与所述第二凹口呈相对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板抵接并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尾内板之间具有间距。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相邻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设置第三连接板,两侧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板体所在的位置均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上且与所述第一板体抵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板体所在的位置均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连接至所述第二板体上且与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11、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的后尾门结构。

12、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尾门结构及其汽车,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后尾门结构,通过将后尾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设置在外板本体上的安装板,并将加强板设置在安装板上,从而无需增加整个后尾外板的厚度,仅需要增加安装板的厚度,使得尾门的铰链穿过安装板固定至加强板上后,增厚后的安装板能够间接提高尾门铰链的固定强度,减少了整个后尾外板的重量,从而便于对后尾外板进行安装;并且通过将安装板与外板本体分离设置,便于对安装板和外板本体分别安装,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后尾外板的重量,便于对整个后尾外板进行安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尾外板、后尾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后尾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连接至所述外板本体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加强板连接至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后尾内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板用于供尾门的铰链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连接至所述加强板上,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一凸边和第二凸边,所述第一凸边连接至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凸边连接至第一凸边上,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凸边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二凸边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凸边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具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具有第二凹口,所述第一凹口与所述第二凹口呈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第三凹口,所述第一凹口位于所述第三凹口内,且所述第三凹口与所述第二凹口呈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板抵接并连接,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后尾内板之间具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相邻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设置第三连接板,两侧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板体所在的位置均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上且与所述第一板体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第三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板体所在的位置均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连接至所述第二板体上且与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尾门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尾外板、后尾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后尾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连接至所述外板本体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加强板连接至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后尾内板之间,且所述加强板用于供尾门的铰链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板体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内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至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连接至所述加强板上,所述第二翻边连接至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包括第一凸边和第二凸边,所述第一凸边连接至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凸边连接至第一凸边上,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凸边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名扬冉廷周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