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射光波导及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700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4
本技术涉及一种衍射光波导及显示模组。一种衍射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包括波导基底,波导基底包括耦出区域和分布在耦出区域外围的至少两个耦入区域,耦入区域用于将图像光线耦入至波导基底内,耦出区域用于将在波导基底内传导的图像光线耦出。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衍射光波导,至少两个耦入区域用于传导至少两个光机的图像光线,通过上述设计能够配合不同光机实现效率增强、扩大视场以及远近焦显示等不同功能,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特别是涉及一种衍射光波导及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1、抬头显示技术(head-up display,hud)是把行驶信息、导航数据等信息投影到显示屏或挡风玻璃上,现实交通场景中呈现虚拟驾驶、导航信息,在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按产品形态,hud主要可以分为chud(combiner hud,组合型)、whud(windshield hud,挡风玻璃型)和ar-hud(augmented reality hud,增强现实型)技术。

2、增强现实(ar)显示是观察者在观看外界真实物体的同时,叠加在真实环境中的图像或者数据等信息也可被观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究其原因,增强现实显示提供了传统显示设备不具备的与真实环境无障碍的实时实地交互的功能,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但因此增强现实显示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显示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并提供足够的亮度、视场角,实现设备轻便化和高空间分辨率、高角分辨率的增虚实融合呈现效果。

3、增强现实显示光学技术发展至今,主要方案大致分为共轴侧视棱镜方案、阵列式半透膜波导方案、自由曲面方案和衍射波导方案等,不同方案所具备的显示性能不同。当前车载抬头显示主要采用自由曲面的设计,其模组体积巨大、虚像视距不够远;衍射波导技术方案主要的优势是体积小、轻薄,而基于衍射波导的增强现实显示模组延续了超小的体积优势,更有助于穿戴式显示集成与汽车抬头显示的前装。然而,传统的显示模组通常采用单光机,无法提供足够的亮度或者过高功率带来散热的问题,不利于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衍射光波导及显示模组,能够配合不同光机实现不同功能。

2、一种衍射光波导,所述衍射光波导包括波导基底,所述波导基底包括耦出区域和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外围的至少两个耦入区域,所述耦入区域用于将图像光线耦入至所述波导基底内,所述耦出区域用于将在所述波导基底内传导的图像光线耦出。

3、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衍射光波导,至少两个耦入区域用于传导至少两个光机的图像光线,通过上述设计能够配合不同光机实现效率增强、扩大视场以及远近焦显示等不同功能,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4、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导基底还包括至少两个转折区域,所述转折区域用于将由所述耦入区域发射的图像光线传导至所述耦出区域,且至少两个所述转折区域与至少两个所述耦入区域一一对应。

5、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导基底包括第一耦入区域、第一转折区域、第二耦入区域和第二转折区域,所述第一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

6、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的对角侧,所述第一转折区域和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相对的两侧;或者

7、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转折区域和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相对的两侧;或者

8、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的对角侧,所述第一转折区域和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相邻的两侧;或者

9、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转折区域和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耦出区域相邻的两侧。

10、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波导基底包括第一耦入区域和第二耦入区域,所述耦出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之间,且由所述第一耦入区域和所述第二耦入区域发射出来的图像光线直接入射至所述耦出区域。

11、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耦出区域的个数为一个,所述耦出区域在所述波导基底上的投影为矩形;所述耦入区域的个数为二~四个,且二~四个所述耦入区域分别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的对角侧或者不同的边侧。

12、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13、至少两个光机,用于出射图像光线;以及

14、上述任一的衍射光波导,至少两个耦入区域用于传导至少两个所述光机的图像光线。

15、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显示模组,由于衍射光波导中至少两个耦入区域可传导至少两个光机的图像光线,能够配合不同光机实现效率增强、扩大视场以及远近焦显示等不同功能,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16、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完全融合。

17、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所在的焦面相同,且所述第一视窗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视窗的边缘贴合。

18、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所在的焦面不同。

19、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为抬头显示模组或者增强现实可穿戴显示模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衍射光波导包括波导基底,所述波导基底包括耦出区域和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外围的至少两个耦入区域,所述耦入区域用于将图像光线耦入至所述波导基底内,所述耦出区域用于将在所述波导基底内传导的图像光线耦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基底包括第一耦入区域、第一转折区域、第二耦入区域和第二转折区域,所述第一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出区域的个数为一个,所述耦出区域在所述波导基底上的投影为矩形;所述耦入区域的个数为二~四个,且二~四个所述耦入区域分别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的对角侧或者不同的边侧。

4.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完全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所在的焦面相同,且所述第一视窗的边缘与所述第二视窗的边缘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光机和第二光机,所述第一光机用于实现第一视窗显示,所述第二光机用于实现第二视窗显示,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二视窗所在的焦面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抬头显示模组或者增强现实可穿戴显示模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衍射光波导包括波导基底,所述波导基底包括耦出区域和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外围的至少两个耦入区域,所述耦入区域用于将图像光线耦入至所述波导基底内,所述耦出区域用于将在所述波导基底内传导的图像光线耦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基底包括第一耦入区域、第一转折区域、第二耦入区域和第二转折区域,所述第一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所述第二转折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耦入区域与所述耦出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衍射光波导,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出区域的个数为一个,所述耦出区域在所述波导基底上的投影为矩形;所述耦入区域的个数为二~四个,且二~四个所述耦入区域分别分布在所述耦出区域的对角侧或者不同的边侧。

4.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明辉杨明乔文李瑞彬周冬杰杨超陈林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