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阻尼器的,具体是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
技术介绍
1、国专利文献cn204061697u公开的阻尼器包括:外管和设于该外管中的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活塞,活塞上设有用于控制过流通道开度的o型密封圈或阀片;在使用过程中,活塞杆若遇到瞬间的轴向大冲击力,所述o型密封圈或阀片易发生损坏,导致阻尼器失效。
2、现有阻尼器的活塞组件在外管内滑动过程中,需要往复驱动阻尼油,因而外管内需要密封结构对阻尼油进行密封,防止阻尼油溢出外管,影响阻尼器的正常工作。
3、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阻尼器的活塞组件在外管内滑动过程中,需要往复驱动阻尼油,因而外管内需要密封结构对阻尼油进行密封,防止阻尼油溢出外管,影响阻尼器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包括外管及设于所述外管中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插设在前密封结构内,所述前密封结构安装在所述外管前端,且用于密封所述外管,所述前密封结构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挡圈、密封圈及前端盖,所述挡圈包括延伸圈和第一凸圈,所述延伸圈往所述前端盖方向延伸,且内部形成容置所述密封圈的容置腔,所述密封圈滑动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前端盖通过外螺纹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上,且靠近所述延伸圈的侧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延伸圈延伸到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前端盖通过内螺纹螺纹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壁上,同时挤压
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凸圈位于所述挡圈靠近所述密封圈的侧面,所述密封圈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圈对应且匹配的凹槽,所述第一凸圈通过与所述凹槽配合,防止所述挡圈与所述密封圈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便于所述密封圈防止所述活塞杆将阻尼油带出。
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凸圈位于所述密封圈靠近所述前端盖的侧面,所述第二凸圈插入所述前端盖的内腔,所述第二凸圈与所述内腔配合,防止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密封圈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便于所述密封圈防止所述活塞杆将阻尼油带出。
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管前端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挡圈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上,所述第一安装槽直径大于所述外管的内壁,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若干定位块,所述挡圈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块对应且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块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将所述挡圈固定到所述第一安装槽上。
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套设有外密封圈,所述前端盖通过外螺纹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侧壁上,且挤压所述外密封圈,所述外密封圈防止阻尼油从所述外管内壁流出。
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延伸圈与所述容置槽间隙配合,所述延伸圈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二安装槽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的螺纹。
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管后端通过后端盖进行密封,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外管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外管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外管内腔挨着所述前密封结构的部分设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前密封结构与所述活塞之间。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1、本技术中活塞杆滑动插设在前密封结构内,并且在外管内滑动过程中,浸没在阻尼油中,前密封结构对外管前端进行密封,防止活塞杆将阻尼油从外管内带出,同时可能防止阻尼油从外管内壁溢出,保障阻尼器的正常工作。
12、本技术中前端盖通过外螺纹螺纹连接在外管上,可以实现前端盖的固定,同时,在外螺纹螺纹连接过程中,延伸圈插入容置槽内,并且内螺纹螺纹连接在容置腔内壁上,使得前端盖和挡圈共同挤压密封圈,使得密封圈有效的防止活塞杆将阻尼油从外管内带出;延伸圈与容置槽间隙配合,便于延伸圈插入容置槽内。
13、本技术中第二安装槽可以用来安装和定位外密封圈,前端盖通过外螺纹螺纹连接在第二安装槽侧壁过程中,挤压外密封圈,使得外密封圈充分贴合在第二安装槽上,防止阻尼油从外管内壁流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包括外管(1)及设于所述外管(1)中的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插设在前密封结构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密封结构安装在所述外管(1)前端,且用于密封所述外管(1),所述前密封结构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挡圈(2)、密封圈(3)及前端盖(4),所述挡圈(2)包括延伸圈(21)和第一凸圈(22),所述延伸圈(21)往所述前端盖(4)方向延伸,且内部形成容置所述密封圈(3)的容置腔,所述密封圈(3)滑动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前端盖(4)通过外螺纹(43)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1)上,且靠近所述延伸圈(21)的侧面开设有容置槽(41),所述延伸圈(21)延伸到所述容置槽(41)内,所述前端盖(4)通过内螺纹(42)螺纹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壁上,同时挤压所述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用于防止所述活塞杆(7)将阻尼油带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圈(22)位于所述挡圈(2)靠近所述密封圈(3)的侧面,所述密封圈(3)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圈(22)对应且匹配的凹槽(31),所述第一凸圈(22)通过与所述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凸圈(32)位于所述密封圈(3)靠近所述前端盖(4)的侧面,所述第二凸圈(32)插入所述前端盖(4)的内腔,所述第二凸圈(32)与所述内腔配合,防止所述前端盖(4)与所述密封圈(3)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便于所述密封圈(3)防止所述活塞杆(7)将阻尼油带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前端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1),所述挡圈(2)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上,所述第一安装槽(11)直径大于所述外管(1)的内壁,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上设有若干定位块(13),所述挡圈(2)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块(13)对应且匹配的定位孔(23),所述定位块(13)插入所述定位孔(23)内,将所述挡圈(2)固定到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2),所述第二安装槽(12)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所述第二安装槽(12)内套设有外密封圈(5),所述前端盖(4)通过外螺纹(43)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12)侧壁上,且挤压所述外密封圈(5),所述外密封圈(5)防止阻尼油从所述外管(1)内壁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圈(21)与所述容置槽(41)间隙配合,所述延伸圈(21)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内螺纹(42)螺纹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二安装槽(12)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外螺纹(43)螺纹连接的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后端通过后端盖(6)进行密封,所述活塞杆(7)位于所述外管(1)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活塞(8),所述活塞(8)与所述外管(1)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外管(1)内腔挨着所述前密封结构的部分设有弹性体(9),所述弹性体(9)位于所述前密封结构与所述活塞(8)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包括外管(1)及设于所述外管(1)中的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插设在前密封结构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密封结构安装在所述外管(1)前端,且用于密封所述外管(1),所述前密封结构由内到外依次包括挡圈(2)、密封圈(3)及前端盖(4),所述挡圈(2)包括延伸圈(21)和第一凸圈(22),所述延伸圈(21)往所述前端盖(4)方向延伸,且内部形成容置所述密封圈(3)的容置腔,所述密封圈(3)滑动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前端盖(4)通过外螺纹(43)螺纹连接在所述外管(1)上,且靠近所述延伸圈(21)的侧面开设有容置槽(41),所述延伸圈(21)延伸到所述容置槽(41)内,所述前端盖(4)通过内螺纹(42)螺纹连接在所述容置腔内壁上,同时挤压所述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用于防止所述活塞杆(7)将阻尼油带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圈(22)位于所述挡圈(2)靠近所述密封圈(3)的侧面,所述密封圈(3)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圈(22)对应且匹配的凹槽(31),所述第一凸圈(22)通过与所述凹槽(31)配合,防止所述挡圈(2)与所述密封圈(3)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便于所述密封圈(3)防止所述活塞杆(7)将阻尼油带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性良好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凸圈(32)位于所述密封圈(3)靠近所述前端盖(4)的侧面,所述第二凸圈(32)插入所述前端盖(4)的内腔,所述第二凸圈(32)与所述内腔配合,防止所述前端盖(4)与所述密封圈(3)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便于所述密封圈(3)防止所述活塞杆(7)将阻尼油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纪明,杜卓恺,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盈辉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