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640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0
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及其制备工艺,设置有柔性基底、依次设置于柔性基底表面的防眩层和减反射层;以体积份计,防眩层的原料包含: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2‑4份;分散溶剂:4‑6份;稀释溶剂:1‑2份;硬化溶剂:4‑6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分散溶剂、稀释溶剂和硬化溶剂构成的防眩层,其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硬化溶剂等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组分团聚问题,提高了防眩减反产品的可见光透过率、硬度和雾度,提高了减反效果和硬度,所制备的防眩减反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显示屏的防眩减反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可见光高透过率低反射的防眩减反产品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1、5g时代,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座舱时代,汽车的发展趋向于万物互联、多屏联动和主动交互。在这种背景下,汽车内仪表盘显示屏、中控屏等车内显示屏的配置数量呈现增长态势,自动驾驶的普及也会加速显示屏数量的增加。大屏化是车载显示的趋势,基本上所有车载显示器的表面都要贴功能膜如3a光学膜等(也就是ag+ar+af:即anti-glare防眩+anti-reflection减反射

2、+anti-fingerprint防指纹),可以起到防反射、防擦伤、防指纹、防爆等作用。

3、目前车载显示器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相关产品的研发也在展开。公开号cn106338783b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防眩抗反射光学膜,其最高透过率为92.7%,产品性能还有上升空间,需要研发出综合性能更好的防眩减反产品。

4、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及其制备工艺以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防眩减反产品,该防眩减反产品通过优化防眩层的成分配比,克服产品各组分团聚问题,获得可见光透过率高于96%的防眩减反产品,获得可见光透过率、硬度和雾度性能均良好的防眩减反产品。

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在于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3、提供一种防眩减反产品,设置有柔性基底、依次设置于柔性基底表面的防眩层和减反射层;

4、以体积份计,防眩层的原料包含:

5、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2-4份;

6、分散溶剂:4-6份;

7、稀释溶剂:1-2份;

8、硬化溶剂:4-6份。

9、优选的,上述防眩减反产品,防眩层的原料包含:

10、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3份;

11、分散溶剂:5份;

12、稀释溶剂:1份;

13、硬化溶剂:5份。

14、优选的,上述防眩减反产品,所述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为固含量2.0%-3.0%二氧化硅微米粒子的乙醇溶液;

15、所述分散溶剂为环己酮、环戊酮和环丁酮的混合液,环己酮、环戊酮和环丁酮的体积比为1:2:2;

16、所述稀释溶剂为甲基异丁酮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液,甲基异丁酮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2:3;

17、以体积份数计,所述硬化溶剂为由18-20份聚氨酯丙烯酸树酯和1份光引发剂组成的混合液,光引发剂为丙烯酸氟硼酯。

18、优选的,上述防眩减反产品,所述柔性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pet)、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pmma)、pc(聚碳酸脂)薄膜中的任一种。

19、优选的,上述防眩减反产品,所述减反射层厚度为80-100nm。

20、优选的,减反射层厚度为85-90nm。

21、优选的,上述防眩减反产品,所述减反射层为双层结构。

22、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3、s1,对柔性基底表面进行处理得到基体;

24、s2,制备防眩层溶剂,并将防眩层溶剂涂覆于所述基体并进行初次干燥固化得到中间体;或者

25、将预先制备好的防眩层溶剂涂覆于所述基体并进行初次干燥固化得到中间体;

26、s3,制备减反射层溶剂并将减反射层溶剂涂覆于所述中间体并干燥固化得到成品防眩减反产品;或者

27、将预先制备的减反射层溶剂涂覆于所述中间体并干燥固化得到成品防眩减反产品。

28、优选的,上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制备方法,s1中表面处理具体是对柔性基底表面依次进行除去离型膜、除静电处理以及进行氧等离子体清洗。

29、优选的,上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制备方法,s3中初次干燥固化处理具体是将防眩层溶剂涂覆于所述基体后放置于70℃烘箱中干燥10分钟得到所述中间体;

30、所述s4中的干燥固化处理具体是在70℃烘箱中干燥5分钟;

31、所述防眩减反产品透过率≥96%。

32、本专利技术的防眩减反产品,设置有柔性基底、依次设置于柔性基底表面的防眩层和减反射层;以体积份计,防眩层的原料包含: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2-4份;分散溶剂:4-6份;稀释溶剂:1-2份;硬化溶剂:4-6份。本专利技术采用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分散溶剂、稀释溶剂和硬化溶剂构成的防眩层,其二氧化硅微米粒子溶剂、硬化溶剂等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组分团聚问题,提高了防眩减反产品的可见光透过率、硬度和雾度,提高了减反效果和硬度,所制备的防眩减反产品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柔性基底、依次设置于柔性基底表面的防眩层和减反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防眩层的原料包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三醋酸纤维素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碳酸脂薄膜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层厚度为80-100n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层为双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层厚度为85-90nm。

8.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表面处理具体是对柔性基底表面依次进行除去离型膜、除静电处理以及进行氧等离子体清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初次干燥固化处理具体是将防眩层溶剂涂覆于所述基体后放置于70℃烘箱中干燥10分钟得到所述中间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柔性基底、依次设置于柔性基底表面的防眩层和减反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防眩层的原料包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三醋酸纤维素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碳酸脂薄膜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层厚度为80-100n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眩减反产品,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泓崑兰林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