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鑫弘专利>正文

机械能力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5838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能力动机,主要由飞轮,主动击推力齿轮,受击推力齿轮,半圆齿轮,曲轴,主连杆,杠杆,弹簧,单爪联轴离合器,牙嵌离合器,受击推力合力齿轮,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棘轮,棘爪,齿条,气压弹簧,圆柱凸轮,带轮,皮带,链轮,链条,圆锥齿轮,凸轮,重力势能体,弹性势能体等相互组配成加速和减速机构,实现储能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的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精巧简单,制造方便易实现,运转时间长,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发电,汽车动力,轮船动力,飞机动力,工业动力等,一切需要动力的地方,可以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能力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飞轮储能器或弹性势能储能器。储能时间较短。都是一过性 储能。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过的与飞轮、弹性势能相关的专利很多。下列几项,200720035408。 8 、 200410044410。 2 、 03826182。 0 、 200410077390 。 9 、 02132762。 9 、 200710053636 ,美国己使用并 公开的的制造技术,是必须在真空中运转,飞轮轴承采用磁悬浮架构。 美国的飞轮糸统公司有详细的数据,飞轮的转速一般在5万转/分至20 万转/分,但必须在真空中运行,它的轴承是磁悬浮的,摩擦阻力非常小, 保证它长时运行,运行时间在5小时至7小时,但制造成本高,充电时 间长,运行时间短,飞轮的转数过高对材料的要求高, 一般的材料会离 心解体,成爆炸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常温常压下,用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即 能长时间运转,运转10小时以上。制造成低,起动要求低,起动速度快 l分钟左右,的飞轮储能器。原理1本专利技术属于二行程循环;齿条的行程等于受击推力齿轮的周长, 飞轮的重量和直径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原理1本专利技术属于二行程循环;齿条的行程等于受击推力齿轮的周长,飞轮的重量和直径与弹性势能体的弹力大小或重力势能体的重力大小的比列任意。 ①、反被作功用力行程:让飞轮转动,与飞轮共轴相联的小比列减速齿轮一起转动,并传递减速,通过一组或多 组齿轮减速二倍至若干倍。其转矩增大二倍至若干倍。反作用于齿条齿条传递于弹性势能体或重力势能体,飞轮保持转动,齿条不带动飞轮反转动。用多种方法可以实现齿与条不带动飞轮反转动,种是飞轮轴加装自动离合器。一种是飞轮轴加装棘轮机构。一种是移动齿条与齿轮间隔一点距离等。弹性势能体或重力势能体被反作功用力至上止点时,减速反作功用力机构快速与齿条分离。 ②、作功...

【技术特征摘要】
1、原理1本发明属于二行程循环;齿条的行程等于受击推力齿轮的周长,飞轮的重量和直径与弹性势能体的弹力大小或重力势能体的重力大小的比列任意。①、反被作功用力行程让飞轮转动,与飞轮共轴相联的小比列减速齿轮一起转动,并传递减速,通过一组或多组齿轮减速二倍至若干倍。其转矩增大二倍至若干倍。反作用于齿条齿条传递于弹性势能体或重力势能体,飞轮保持转动,齿条不带动飞轮反转动。用多种方法可以实现齿与条不带动飞轮反转动,种是飞轮轴加装自动离合器。一种是飞轮轴加装棘轮机构。一种是移动齿条与齿轮间隔一点距离等。弹性势能体或重力势能体被反作功用力至上止点时,减速反作功用力机构快速与齿条分离。②、作功用力行程减速反用力机构与齿条分离的同时,弹性势能体或重力势能体直接作功于齿条,齿条高速击推动与飞轮共轴相联接的受击推力齿轮转动一周。齿条在作功行程时,减速反作功用力装置处于空载状态,齿条运行至下止点后,与飞轮共轴相联的小比列主减速齿轮高速转动。减速反作功用力装置开始缓慢的对齿条反作用力。齿条击推飞轮一周,飞轮保持运转若干周。处于工作状态时,齿条总是作功用力和被反作功用力的动作,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着。可运转数小时。2、 原理2:此原理运用了对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加速减力,其方 法有 一种是杠杆与曲轴组合; 一种是杠杆与齿条组'合; 一种是齿条与齿轮组合等,通过主动击推力齿轮或齿条或半圆齿轮或圆锥齿轮等和受 击推力齿轮等转换,减速增力后传递于飞轮,其加速减力与减速增力的比列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其中的加速减力和减速增力比列倍数为2 倍至无穷大倍。飞轮再通过一组减速器作用于主动击推力齿轮或齿条或 半圆齿轮或圆锥齿轮等,主动击推力齿轮或齿条或半圆齿轮或圆锥齿轮 等以较低的速度反作功用力于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其中的减速器可以 用单纯的减速器也可以是变速器还可以是无级变速器,并且减速为2倍 至若干倍。以下的方案中主要是运用此原理。3、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有十个基本原理技术方案。第一 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右侧,飞轮(1)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n (3),飞轮(i)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 (2),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反作功用 力主动齿轮(4)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I (5),双轴承支座I (5)与反 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间隔多倍齿宽的距离,双轴承支座I5支承着输 出力轴又支承着受击推力轴。双轴承支座I (5)的左侦U是作功减速从 动齿轮(6),作功减速从动齿轮6配接在输出力轴的左端,作功减速从 动齿轮(6)与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1)同轴相连在输出 力轴上。作功减速从动齿轮(6)与受击推力传动齿轮7啮合联接。受 击推力传动齿轮(7)的右侧是双轴承支座I (5),受击推力传动齿轮 (7)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8),并与其同轴相连,受击推力齿轮(8) 的左侧是受击推力轴承支座(9),受击推力轴承支座(9)的左侧是单 向离合起动盘(10),单向离合起动盘(10)配接在受击推力轴的左端,并与受击推力齿轮(8)和受击推力传动齿轮(7)同轴相连。受击推力 齿轮(8)与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配接在曲轴(13)的左端,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的右侧是 曲轴轴承支座I (12),曲轴轴承支座I (12)的右侧是曲拐。曲拐与 主连杆(14)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4)的小头端与杠杆(15)的长 力臂端连接,杠杆(15)的短力臂端与弹簧导向杆(16)连接,弹簧导 向杆(16)的下端与弹簧(17)连接。杠杆(15)的长短力臂交分点是 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15)中心线,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在支 点轴承支座I (18)和支点轴承支座II (19)的轴承孔里。曲拐的右侧 是双轴承支座II (20),双轴承支座II (20)支承着曲轴(13)和反作 功用力轴。双轴承支座II (20)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配 接于曲轴(13)右端。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与反作功用力小比列 齿轮(22)啮,联接,反作功用力小比列齿轮(22)与反作功用力大比 列齿轮(23)同轴相连。反作功用力轴的右端是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24),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与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啮合 联接。起动动力作用于单向离合起动盘(10)转动,与单向离合起动盘同 轴的受击推力齿轮(8)和受击推力传动齿轮(7) —起转动,受击推力 传动齿轮(7)将动力传递于作功减速从动齿轮(6),与作功减速从动 齿轮(6)同轴的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1) 一起转动,反 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与 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同轴的反作功用力小比列齿轮(22) —起转动,反作功用力小比列齿轮(22)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与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同轴的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 和曲轴(13) —起转动,曲轴(13)通过曲拐将动力传递于主连杆(14), 主连杆(14)将动力传递于杠杆(15)的长臂端,杠杆(15)的短臂端 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将弹簧压缩。当曲 轴(13)的曲拐运动到最上点时,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没有齿与 反作功用力小比列齿轮(22)啮合,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的齿开 始与受击推力齿轮(8)啮合,曲轴(13)不能对主连杆(14)和杠杆(15)、弹簧导向杆(16)、弹簧(17)产生作用力。此时弹簧(17)产 生推力推动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推动杠杆(15),杠杆(15)的长臂端以高速推动曲轴(13)的曲拐向下运动,与曲轴(13) 连接的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和反作功用力半圆齿轮(21) —起转 动,主勢击推力半圆齿轮(11)将弹簧(17)的高速动力传递于受击推 力齿轮(8)。与受击推力齿轮(8)同轴的受击推力传动齿轮(7) —起 转动,受击推力传动齿轮(7)将弹簧(17)的高速动力减速传递于作 功减速从动齿轮(6),与作功减速从动齿轮(6)同轴的反作功用力主 动齿轮(4)和飞轮(1) 一起转动。输出力轴向外输出弹簧(17)的动 力,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再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此时进入下一循环。第二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右侧,飞轮(1) 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飞轮(1)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 (2),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8),与反作功用力 主动齿轮(4)间隔多倍齿宽的距离,受击推力齿轮(8)与飞轮(1) 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同轴相连在输出力轴上。受击推力齿轮(8) 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m (25),输出力轴承支座ni (25)的左侧是 单向离合起动盘(10),单向离合起动盘(10)配接于输出力轴的左端。 受击推力齿轮(8)与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 半圆齿轮(11)配接在曲轴(13)的左端,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 的右侧是曲轴轴承支座I (12),曲轴轴承支座I (12)的右侧是曲拐。 曲拐与主连杆(14)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4)的小头端与杠杆(15) 的长力臂端连接,杠杆(15)的短力臂端与弹簧导向杆(16)连接,弹 簧导向杆(16)的下端与弹簧(17)连接。杠杆(15)的长短力臂交分 点是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15)中心线,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 在支点轴承支座I (l'8)和支点轴承支座II (19)的轴承孔里。曲拐的 右侧是曲轴轴承支座II (26),曲轴轴承支座II (26)的右侧是半单爪 联轴离合器条(27),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配接于反作功用力轴 的右端,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与半独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追 触差速离合联接,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配接于反作功用力轴的左 端,并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同轴相连,半单爪联轴离合爪(28) 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I (29)。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I (29) 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反作功用力大比齿轮(23)的 右侧是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 24,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与反作 功用力主动齿轮(4)啮合联接。起动动力作用于单向离合起动盘(10)转动,与单向离合起动盘同 轴的受击推力齿轮(8)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飞轮(1) 一起转 动,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同轴的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 —起 转动,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将动力传递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同轴的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 和曲轴(13) —起转动,曲轴(13)通过曲拐将动力传递于主连杆(14), 主连杆(14)将动力传递于杠杆(15)的长臂端,杠杆(15)的短臂端 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将弹簧压縮。当曲 轴(13)的曲拐运动到最上点时,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的齿开始 与受击推力齿轮(8)啮合,曲轴(13)不能对主连杆(14)和杠杆(15)、 弹簧导向杆(16)、弹簧(17)产生作用力。此时弹簧(17)产生推力 推动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推动杠杆(15),杠杆(15) 的长臂端以高速推动曲轴(13)的曲拐向下运动,与曲轴(13)配接的 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和半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 —起转动,半 单爪联轴离合器条(27)的速度高于半单爪联轴离合器爪28的速度, 主动击推力半圆齿轮11将弹簧(17)的高速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8),受击推力齿轮(8)起减速传动作用。受击推力齿轮(8)带动同 轴的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1) 一起转动。输出力轴向外输 出弹簧(17)的动力,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再将动力传递于反作 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此时进入下一循环。第三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右侧,飞轮(1)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m25,双轴承支座ni30支承着输出力轴又支承着换 向轴的右端,飞轮(i)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 (2)。双轴承支座m (30)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 的左侧是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与飞轮(1) 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同轴共转连接,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 的中部是滑环I (32),滑环I (32)与拔叉(33)头连接,牙嵌离合 器滑动盘(31)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离合嵌接,牙嵌离合器定转 盘(34)嵌接在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的右侧,并且同在输出力轴上 转动。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m (25),输 出力轴承支座m (25)的左侧是单向离合起动盘(10)。受击推力合力 齿轮(35)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6)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6) 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IV (37),双轴承支座IV (37)支承着曲轴又支承 着终级反作功用力轴,双轴承支座IV (37)的左侧是曲拐,曲拐的左, 是曲轴轴承支座I (12)。曲拐与主连杆(14)的大头相连接,主连杆(14)的小头端与杠杆(15)的长力臂端连接,杠杆(15)的短力臂端 与弹簧导向杆(16)连接,弹簧导向杆(16)的下端与弹簧(17)连接。 杠杆(15)的长短力臂交分点是支点轴穿过,垂直于杠杆(15)中心线, 支点轴的两端分别装配接在支点轴承支座I (18)和支点轴承支座II(19)的轴承孔里。主动击推力齿轮(36)的右侧是径向单盘凸轮(38), 径向单盘凸轮(38)配接于曲轴的右端,径向单盘凸轮(38)与双向用 力挺杆(39)接触联接,双向用力挺杆(39)设置在径向单盘凸轮(38) 的轴向正前方,双向用力挺杆(39)为F形状,双向用力挺杆(39)在导滑动支承柱(40)的槽里上下滑行,双向用力挺杆(39)的下端与 三曲柄轴(41)的曲柄二连接,三曲柄轴(41)的曲柄一和曲柄三的中 心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相互成若干角度,三曲柄轴(41)的左端是曲柄 一,曲柄一与拔叉连杆(42)的一头连接,拔叉连杆(42)的另一头与 拔叉(33)柄的尾端连接,拔叉(33)柄的中点是支点销,支点销固定 在支点销支承柱I (43)上,曲柄一的内侧是三曲柄轴承支座I (44), 三曲柄轴(41)的右端是三曲柄轴承支座II (47),三曲柄轴承支座II(47) 的内侧是曲柄三,曲柄三与反作功用力拔叉连杆(45)的一头连 接,反作功用力拔叉连杆(45)的另一头与反作功用力拔叉(52)柄的 尾端连接,反作功用力拔叉(52)柄的中点是支点销,支点销固定在支 点销支承柱II (46)。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与终级反作用力合力齿轮(48) 啮合联接,终级反作功用力合力齿轮(48)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 IV (37),终级反作功用力合力齿轮(48)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牙嵌离 合器定转盘(49)嵌接为一个整体,其在终级反作功用力轴上转动,反 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9)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50) 离合嵌接。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50)的中部是滑环II (51), 滑环II (51)与反作功用力拔叉(52)头连接,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 滑动盘(50)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并且与其同轴相 连。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的右侧是终级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53),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与换向齿轮(54)啮合联接,换 向齿轮(54)的左侧是换向轴承支座(55),右侧是双轴承支座m (30), 换向齿轮(54)与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啮合联接。起动动力作用于单向离合起动盘(10)转动。单向离合起动盘(10) 带动同轴的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飞轮(1) 一起转动,此时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与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 处于分离状态,所以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和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 不同其一起转动,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于换向齿轮(54), 换向齿轮(54)再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反作功 用力大比列齿轮(23)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滑动盘(50) 一起转动,此时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9)与反作功用力牙嵌 离合器滑动盘(50)嵌接,所以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9)和 终级反作功用力合力齿轮(48)—起转动,终级反作功用力合力齿轮(48) 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主动击推力齿轮(36)带动曲轴(13) —起转动,曲轴(13)通过曲拐将动力传递于主连杆(14),主 连杆(14)将动力传递于杠杆(15)的长臂端,杠杆(15)的短臂端将 动力传递于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将弹簧压縮。当曲轴(13)的曲拐运动到最上点时,配接于曲轴(13)右端的径向单盘凸轮(38)推动双向用力挺杆(39)向上运动,双向用力挺杆(39)拉动三 曲柄轴(41)摆动,三曲柄轴(41)同时推动拔叉拔动牙嵌离合器滑动 盘(31)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7嵌接和拉动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 滑动盘(50)与反作功用力牙嵌离合器定转盘(49)分离,曲轴(13) 不能对主连杆(14)和杠杆(15)、弹簧导向杆(16)、弹簧(17)产生 作用力。此时弹簧(17)产生推力推动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推动杠杆(15), tt杆(15)的长臂端以高速推动曲轴(13)的曲拐向下运动,与曲轴(13)配接的主动击推力齿轮(36) —起转动, 主动击推力齿轮(36)将弹簧(17)的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 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带动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 —起转动,牙嵌 离合器定转盘(34)带动嵌接着的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 —起转动, 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 (1) 一起转动,输出力轴向外输出弹簧(17)的动力,反作功用力主 动齿轮(4)再将动力传递于换向齿轮(54),此时进入下一循环。第四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右侧,飞轮(1) 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ni30,双轴承支座m30支承着输出力轴又支承着换 向轴的右端,飞轮(1)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 (2)。双轴承支座 III30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的 左侧是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与反作 功用力主动齿轮(4)间隔多倍齿宽的距离。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 内设有若干个棘爪(59),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在输出力轴上转 动,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乂56)与受击推力棘轮(57)单向啮合联接, 受击推力棘轮(57)与飞轮(1)和反作功用力齿轮4同轴相连,受击推力棘轮(57)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n (25),输出力轴承支座m(25)的左侧是单向离合起动盘(10),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与 主动击推力齿轮轮36啮合联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6)的左侧是双轴 承支座V (60),其支承着弹簧加速轴又支承着终级反作功用力轴,双 轴承支座V (60)的左侧是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弹簧加速小比 列齿轮(61)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6)同轴相连,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的左侧是弹簧加速轴承支座(62),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 与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轮(63)啮合联接,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63) 配接在曲轴的左端,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63)的右侧是曲轴轴承支座I (12),曲轴轴承支座I (12)的右侧是曲拐,曲拐的右侧是曲轴轴 承支座II (26),曲拐与主连杆(14)的大头端连接,主连杆(14)的 小头与弹簧导向杆(16)连接,弹簧导向杆(16)的下端与弹簧(17) 连接。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啮合联接, 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的左侧是双轴承支座V (60),右侧是终级 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 (53),终级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 (53)的右 侧是反作功用力棘轮(65),反作功用力棘轮(65)配接于终级反作功 用力轴的右端,反作功用力棘轮(65)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同 轴相连,反作功用力棘轮(65)与多棘爪转动推盘(66)单向啮合联接, 多棘爪转动推盘(66)配接于反作功用力轴的左端,多棘爪转动推盘(66) 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I (29),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I (29) 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的右侧是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 (24)。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与多棘爪转动推盘(66)同轴相连。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与换 向齿轮(54)啮合联接,换向齿轮(54)的左侧是换向轴承支座55,右 侧是双轴承支座m30,换向齿轮(54)与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啮 合联接。起动动力作用于单向离合起动盘(10)转动。与单向离合起动盘同 轴的受击推力棘轮(57)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飞轮(1) 一起转动,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与受击推力棘轮(57)成单向啮合, 所以不被带动,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 将动力传递于换向齿轮(54),换向齿轮(54)再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带动同轴的多棘爪转动推盘(66) —起转 动,多棘爪转动推盘(66)带动反作功用力棘轮(65) —起转动,反作 功用力棘轮(65)带动同轴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 —起转动,终级 反作功用力齿轮(64)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主动击推 力齿轮(36)带动同轴的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 —起转动,弹簧加 速小比列齿轮(61)将动传递于弹簧加大比列齿轮(63),弹簧加速大 比列齿轮(63)带动曲轴(13) —起转动,曲轴(13)将动力传递于主 连杆(14),主连杆(14)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导向杆(16),弹簧导向杆(16) 压縮弹簧(17),当弹簧(17)被反作功用力压縮完成后,弹簧(17) 推动曲轴(13)的曲拐向上运动,曲轴(13)带动弹簧加速大比 列齿轮(63) —起转动,弹簧加速大比列齿轮(63)将动力传递于弹簧 加速小比列齿轮(61),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高速转动并带动同 轴的主动击推力齿轮(36) —起高速转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6)将动 力传递于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内棘爪受击推力齿轮(56)带动 受击推力棘轮(57) —起转动,受击推力棘轮(57)带动同轴的反作功 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1) 一起转动,输出力轴向外输出弹簧(17) 的动力,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再将动力传递于换向齿轮(54),此 时进入下一循环。第五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各方案统一设置在右侧,飞轮(1)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飞轮(1)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 I (2),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 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的左侧是受击推力齿轮(8),与反作功用力 主动齿轮(4)间隔多倍齿宽的距离,受击推力齿轮(8)与飞轮(1) 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同轴相连在输出力轴上。受击推力齿轮(8) 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m (25),输出力轴承支座m (25)的左侧是 单向离合起动盘(10),单向离合起动盘(10)配接于输出力轴的左端。 受击推力齿轮(8)与主动击推力齿轮(36)离合啮合联接,主动击推 力齿轮(36)的两侧是左单轴移动支承架(74)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67) 对称设置,主动击推力轴穿过左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在两个支承架的 矩形孔内做径向移动,左和右单轴移动支承架的主动击推力轴的径向两 个侧面上,分别有一块短挡块固接,其中左单轴移动支承架(67)上是挡 块I (68)和挡块II (72),右单轴移动支承架(74)上是挡块m (75) 和挡块IV (77),两头顶移心摆杆I (69)套接在主动击推力轴的右端, 并且在轴上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为三角形,其三个角为圆角,两个端 角各一个滚子(70), 一头滚子(70)中心点与两头顶移心摆杆中心点 连线的中点孔与长连杆I (71)连接,长连杆I (71)的另一端与短曲 柄73连接,短曲柄73配接在支点传动轴(80)的右端,支点传动轴(80) 从右单轴移动支承架(67)穿过,再穿过左单轴移动支承架(74)与离 合杠杆(79)配接,离合杠杆(79)的一端与长连杆n (78)连接,长 连杆II (78)再与两头顶移心摆杆I1 (76)连接,两头顶移心摆杆II (76) 与两头顶移心摆杆I (69)对称设置共同作用,两头顶移心摆杆II (76)的左前方是回位小弹簧(81),回位小弹簧(81)与滑动双盘凸轮(82) 连接,滑动双盘凸轮(82)在主动击推力轴上滑动,滑动双盘凸轮(82) 的大盘比小盘高一倍,滑动双盘凸轮(82)的左侧是径向单盘凸轮(84), 其共同与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3)接触相连,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3) 为F形状,其下横与径向单盘凸轮(84)接触相联,其上横的右侧 面前端有一个凸轮盘。径向单盘凸轮(84)的左侧是双万向节(85), 双万向节(85)的头与主击推力轴左端连接,另一头与弹簧加速轴右端 连接,双万向节(85)的左侧是弹簧加速轴承支座(62),弹簧加速轴 承支座(62)的左侧是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弹簧加速小比列齿 轮(61)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6)啮合连接,弹簧加速大比列 半圆齿轮(86)配接在弹簧始力轴的左端,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6) 的右侧是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 (87),弹簧始力轴承支座I (87)的右 侧是弹考始力小齿轮(88),释簧始力小齿轮(S8)的右侧是弹簧始力 轴承支座II (92),弹簧始力小齿轮((88))与短齿条(89)啮合联接, 短齿条(89)的下端嵌固在气压弹簧柱(90)上,气压弹簧柱(90)套 在气压弹簧座(91)里。主动击推力齿轮(36)又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 轮(64)离合啮合联接,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的左侧是终级反作 功用轴承支座II (93),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的右侧是反作功用 力大比列齿轮(23),并且同轴相连,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的 右侧是终级反作功用力轴承支座I (53),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与反作功用力主动4齿轮啮合联接。起动动力作用于单向离合起动盘(10)转动,与单向离合起动盘同轴的受击推力齿轮(8)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飞轮(1) 一起转 动,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 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带动同轴的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 — 起转动,此时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与受击推力齿轮(8)处于分离状 态,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处于啮合状态, 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将动力传递于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主动 击推力齿轮(36)带动同轴的双万向节(85) —起转动,双万向节带动 同轴的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 —起转动,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 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轮(86),弹簧加速大比列半圆齿 轮(86)带动同轴的弹簧始力小齿轮((88)) —起转动,弹簧始力小齿 轮((88)).将动力传递于短齿条(89),短齿条(89)压缩气压弹簧柱 (90),—当主动击推力齿轮(36)被反作功用力转动一周时,滑动双盘 凸轮(8推动带凸辟双向用力挺杆(83),向上运动,带凸盘双向用力 挺杆(83)拉动离合杠杆(79),离合杠杆和短曲柄(73)同时拉动长 连杆I (71)和长连杆I178,长连杆I (71)和长连杆II (78)同时拉 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 (69)和两头顶移心摆杆II (76)摆动,两头顶移 心摆杆通过与挡块产生的反推力移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主动击推 力齿轮(36)与受击推力齿轮(8)啮合与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 分离,气压弹簧柱(90)不再受反作功用力,气压弹簧柱(90)推动短 齿条(89)向上运动,短齿条(89)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始力小齿轮(88), 弹簧始力小齿轮(88)带动弹簧大比列半圆齿轮(86) —起转动,弹簧 大比列半圆齿轮(86)将动力传递于弹簧加速小比列齿轮(61),弹簧小加速比列齿轮(61)高速带动双万向节(85)和主动击推力齿轮(36) 一起高速转动,主动击推力齿轮(36)将动力传递于受击推力齿轮(8), 受击推力齿轮带动同轴的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和飞轮(1) 一起转 动,输出力轴向外输出动力,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再将动力传递 于反作功用力大比列齿轮(23),当主动击推力齿轮(36)运转一周时, 径向单盘凸轮(84)推动带凸盘双向用力挺杆(83)向下运动,带凸盘 双向用力挺杆(83)推动离合杠杆(79)摆动,离合杠杆(79)和短曲 柄(73)同时推动长连杆I (71)和长连杆II (78)向上运动,长连杆 I (71)和长连杆II78同时推动两头顶移心摆杆I (69)和两头顶移心 摆杆II (76)摆动,两头顶移心摆杆通过与挡块的反作用力使主动击推 力齿轮(36)与受击推力齿轮(8)分离,和主动击推力齿轮(36)与 终级反作功用力齿轮(64)啮合,此时进入下一循环。第六个技术方案是飞轮(1)斧方案统一设置在右^,飞轮(1)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n (3),飞轮的右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I (2)。输出力轴承支座II (3)的左侧是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反作功用 力主动齿轮(4)的左侧是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牙嵌离合器滑动盘 (31)与飞轮(1)和反作功用力主动齿轮(4)同轴共转连接,牙嵌离 合器滑动盘(31)的中部是滑环I32,滑环I32与拔叉(33)头连接, 牙嵌离合器滑动盘(31)与牙嵌离合器定转盘(34)离合嵌接,牙嵌离 合器定转盘(34)嵌接在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的右侧,并且同在输出力轴上转动。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的左侧是输出力轴承支座m(25),输出力轴承支座in (25)的左侧是单向离合起动盘(10)。受击推力合力齿轮(35)与主动击推力多孔双面齿条(94)啮合联接,主动 击推力多孔双面齿条(94)的无齿侧面上有以中点对称布置的两个以上 的通孔,主动击推力多孔双面齿条(94)的上端与弹簧(95)连接,弹 簧(95)的上端与连顶支架(103)顶连接,连顶支架(103)为倒U 字形,连顶支架(103)的两个脚对称设置在主动击推力多孔双面齿条(94)的左右两侧,并且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连顶支架(103)的两 个脚上各有一个通槽,其槽长为齿条行程的1.3倍。主动击推力多孔双 面齿条(94)的下端边缘向上设置是一个单曲面移动凸轮盘((98)), 单曲面移动凸轮盘((98))与杠杆推杆(100)离合接触,单曲面移动 凸轮盘((98))往上间隔一个挺杆块(99)的距离是双曲面移动凸轮盘(97),挺杆块(99)通过弹簧片(101)与杠杆推杆(100)连接,杠 杆推杆(100)的支点销固定在连顶支架(103)左侧脚上,杠杆推杆(100) 的下端弯曲与小曲形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弘
申请(专利权)人:王鑫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