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6559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15
本技术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包括主体和主体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第三换热室,且各换热室内均设有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室一侧还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的一侧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出气口连接;还包括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室、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所述第一换热室的一侧还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第三换热室内均设有水位监测元件和温度传感元件。本技术结构简单,换热快,避免了废气与换热水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热量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境工程,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


技术介绍

1、环境工程中,废气主要是指针对工业场所产生的工业废气诸如粉尘颗粒物、烟气烟尘、异味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这些余热预备较高的回用价值。现有的一种公开号为cn210773566u的环境工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具备两个腔室,能够较好回用废气中的余热,但是该装置中的废气直接与换热水接触,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容易被水吸收,从而使得被废气污染的换热水的用处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废气换热后影响换热水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结构简单,换热快,避免了废气与换热水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热量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和第三换热室,所述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和第三换热室内分别设有位于第一换热室内的第一换热管、位于第二换热室内的第二换热管和位于第三换热室内的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一侧还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的一侧设有出气口,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第三换热室的分别设有第一注水口、第二注水口、第三注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室的一侧还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第三换热室内均设有监测元件。

4、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二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室。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室内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接的第一转接横管,所述第一转接横管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换热室的底部平行,所述第一转接横管的中部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若干第一换热子管,若干所述换热子管并列与所述第一转接横管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热室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转接横管结构相同的第二转接横管,所述第二转接横管的中部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结构相同均包括若干子换热管,且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第三子换热管与所述第二转接横管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室与所述第二换热室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室与所述第三换热室之间均设有隔热层。

8、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元件包括水位监测元件和温度监测元件。

9、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0、通过设置的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第三换热室,所述第一换热室还另做存储作用,能够对换热后的换热水进行存储且同时在有废气通过时起到保温的作用,通过水泵实现换热室内的换热水的转存,提高了废气余热的换热效率,使得换热水能够得到充分的热量利用;全程废气与换热水没有接触,避免了换热水被污染的情况,提高了换热水的利用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和第三换热室(103),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和第三换热室(103)内分别设有位于第一换热室(101)内的第一换热管(502)、位于第二换热室(102)内的第二换热管和位于第三换热室(103)内的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502)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101)一侧还设有进气口(2),所述第一换热管(502)与所述进气口(2)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103)的一侧设有出气口(3),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出气口(3)连接;还包括有第一抽水泵(401),所述第一抽水泵(4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室(102)、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101);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第三换热室(103)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注水口(1011)、第二注水口(1021)、第三注水口(1031);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的一侧还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第三换热室(103)内均设有监测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抽水泵(402),所述第二抽水泵(40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103)、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室(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室(101)内设有与所述进气口(2)连接的第一转接横管(501),所述第一转接横管(501)的轴向与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的底部平行,所述第一转接横管(501)的中部与所述进气口(2)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502)包括若干第一换热子管,若干所述换热子管并列与所述第一转接横管(50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室(103)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转接横管(501)结构相同的第二转接横管(503),所述第二转接横管(503)的中部与所述出气口(3)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502)结构相同均包括若干子换热管,且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第三子换热管与所述第二转接横管(50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室(101)与所述第二换热室(102)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室(102)与所述第三换热室(103)之间均设有隔热层(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元件包括水位监测元件和温度监测元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内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和第三换热室(103),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和第三换热室(103)内分别设有位于第一换热室(101)内的第一换热管(502)、位于第二换热室(102)内的第二换热管和位于第三换热室(103)内的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502)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101)一侧还设有进气口(2),所述第一换热管(502)与所述进气口(2)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室(103)的一侧设有出气口(3),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出气口(3)连接;还包括有第一抽水泵(401),所述第一抽水泵(4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室(102)、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室(101);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第三换热室(103)的上端分别设有第一注水口(1011)、第二注水口(1021)、第三注水口(1031);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的一侧还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室(101)、第二换热室(102)、第三换热室(103)内均设有监测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抽水泵(40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旭辰沈国树宗玉娇张斌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同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