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机械成孔灌注桩,具体为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
技术介绍
1、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口密集而土地有限,人们便向空中及地下发展,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近年来,高层、大跨和其它特殊结构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在荷载大、地基弱、变形控制严和使用要求高等条件下,深基础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其中桩基础由于承载力大,沉降量小,能适应不同结构形式、地基条件和荷载性质,有利于结构的防震减灾,因而应用更为广泛。
2、桩基础根据施工方式主要可以分为预制桩及灌注桩,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钻孔(机械成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挖孔灌注桩通常是支撑建筑的核心基础,可作为高层建筑的支撑构件,目前,现有的机械成孔灌注桩结构较为简单,稳定性较差且不能充分发挥其结构强度,机械成孔灌注桩的结构与强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故而本申请提出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具备结构强度高,整体稳定性好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机械成孔灌注桩结构较为简单,稳定性较差且不能充分发挥其结构强度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包括数量为多个的内圈钢筋,多个所述内圈钢筋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上设置有多个箍筋,所述连接筋的外周壁上固定有多个外圈钢筋,所述连接筋通过箍筋与内圈钢筋以及外圈钢筋相固定,所述外圈钢筋的外周壁上套装有模具筒,所述模具筒内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的内圈钢筋、外圈钢筋以及连接筋形成内芯结构,然后配合模具筒浇筑混凝土形成桩体,内圈钢筋与外圈钢筋通过螺旋状的连接筋进行缠绕连接,这样的结构相较于传统现有的灌注桩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而提升机械成孔灌注桩的使用上限,此外,通过设置的支撑筋对机械成孔灌注桩内部进行支撑,进一步提升灌注桩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实用性更好,更加便于推广使用。
4、进一步,多个所述内圈钢筋以及多个所述外圈钢筋均呈圆形阵列等距分布,且内圈钢筋与外圈钢筋相错开。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安装固定支撑筋,同时,使外圈钢筋与内圈钢筋等距分布还有益于均匀承重,增加结构强度。
6、进一步,所述箍筋呈弧形,所述箍筋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弯曲部。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弧形便于使箍筋与多个内圈钢筋以及外圈钢筋相接触进而增加固定的稳定性。
8、进一步,所述弯曲部与箍筋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结构便于通过弯曲部钩挂住内圈钢筋或外圈钢筋。
10、进一步,所述箍筋左右两端的弯曲部分别钩住两个内圈钢筋或外圈钢筋。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个箍筋钩住两个内圈钢筋或外圈钢筋,挤压连接筋使其与内圈钢筋或外圈钢筋贴合达到固定的效果,操作简单方便且固定效果好。
12、进一步,所述连接筋呈螺旋状盘旋上升,所述模具筒为内部中空且顶面与底面均缺失的圆柱筒,所述模具筒与螺旋状的连接筋位于同一中轴线。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螺旋状连接筋有益于增加机械成孔灌注桩结构强度,同时提升内圈钢筋与外圈钢筋的稳定性。
14、进一步,所述支撑筋为等边三角形,多个所述支撑筋呈上下等距分布。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支撑筋便于在水平方向上对内圈钢筋与外圈钢筋进行支撑,进一步提升机械成孔灌注桩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16、进一步,所述支撑筋的三个内角均与外圈钢筋相接触,使三个外圈钢筋垂直从三角形内侧穿过。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内圈钢筋、外圈钢筋与连接筋的配合将支撑筋架起固定,同时使多个支撑筋之间等距分布。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该机械成孔灌注桩,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的内圈钢筋、外圈钢筋以及连接筋形成内芯结构,然后配合模具筒浇筑混凝土形成桩体,内圈钢筋与外圈钢筋通过螺旋状的连接筋进行缠绕连接,这样的结构相较于传统现有的灌注桩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而提升机械成孔灌注桩的使用上限,此外,通过设置的支撑筋对机械成孔灌注桩内部进行支撑,进一步提升灌注桩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实用性更好,更加便于推广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包括数量为多个的内圈钢筋(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圈钢筋(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接筋(2),所述连接筋(2)上设置有多个箍筋(3),所述连接筋(2)的外周壁上固定有多个外圈钢筋(4),所述连接筋(2)通过箍筋(3)与内圈钢筋(1)以及外圈钢筋(4)相固定,所述外圈钢筋(4)的外周壁上套装有模具筒(5),所述模具筒(5)内填充有混凝土(6),所述内圈钢筋(1)的内周壁上固定有多个支撑筋(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圈钢筋(1)以及多个所述外圈钢筋(4)均呈圆形阵列等距分布,且内圈钢筋(1)与外圈钢筋(4)相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3)呈弧形,所述箍筋(3)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弯曲部(3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301)与箍筋(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3)左右两端的弯曲部(301)分别钩住两个内圈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2)呈螺旋状盘旋上升,所述模具筒(5)为内部中空且顶面与底面均缺失的圆柱筒,所述模具筒(5)与螺旋状的连接筋(2)位于同一中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7)为等边三角形,多个所述支撑筋(7)呈上下等距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7)的三个内角均与外圈钢筋(4)相接触,使三个外圈钢筋(4)垂直从三角形内侧穿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包括数量为多个的内圈钢筋(1),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圈钢筋(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接筋(2),所述连接筋(2)上设置有多个箍筋(3),所述连接筋(2)的外周壁上固定有多个外圈钢筋(4),所述连接筋(2)通过箍筋(3)与内圈钢筋(1)以及外圈钢筋(4)相固定,所述外圈钢筋(4)的外周壁上套装有模具筒(5),所述模具筒(5)内填充有混凝土(6),所述内圈钢筋(1)的内周壁上固定有多个支撑筋(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圈钢筋(1)以及多个所述外圈钢筋(4)均呈圆形阵列等距分布,且内圈钢筋(1)与外圈钢筋(4)相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成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箍筋(3)呈弧形,所述箍筋(3)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弯曲部(301)。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红波,高双,宦星星,戴桂林,凌立夫,陈鹏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裕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