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针织品制造加工,具体涉及一种仿拉绒效果针织物及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几年,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推层出新,靓丽、潮流、时尚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拉绒工艺通常也称为起毛或拉毛工艺,使得拉绒面料在纱线面料表面附着一层绒毛。纵观市场中拉绒风格的服装产品,纱线原料选择要求相对苛刻,一般采用马海毛、羽毛纱、拉毛纱、羊驼毛拉毛纱,混纺弹力拉毛纱等,都是一些手感爽滑且强度较高的专用纱线,其产品具有不易掉毛、手感柔软丰盈、舒适细腻、外观朦胧优雅等特点。
2、除纱线原料特殊之外,还需再利用两类相对复杂的工艺技术才能制作完成,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3、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中起毛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4、第一类,起毛或拉毛需要经过拉、梳、剪等多个工序,必须使用专业的起毛机、剪绒机、刷毛机和烫光机等设备才能完成整个工艺流程,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和繁琐,拉绒产品专业设备的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讲,根本无法实现拉绒产品的制作生产。
5、多个起毛辊1位于锡林4(锡林4是精梳机的关键梳理元件)外侧,起毛辊1逆时针转动,起毛织物2在牵引辊3带动下移动,起毛辊1在起毛织物2上拉绒,在纱线面料表面形成绒毛。
6、第二类,使用特殊的后整理洗缩工艺,将一些化学试剂,如烷基二甲基芳基氯化铵、二硫代氨基甲酸、十六碳醇酯、硬脂酸三乙醇胺酯季铵盐、甲硫酸烷基铵等投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再投入羟乙基纤维素、石油磺酸盐、甘露聚糖、聚氧化丙烯二醇、石榴皮粉,继续搅拌
7、此类方法对于“整理液”的组分与配比的提取过程也是相对复杂,难度较大,而且“整理液”中的不同组分会相互影响,组分及其配比会决定“整理液”的最终性能和用途,如果单个组分被其它组分消减甚至消除,有时会相互抵触,起到整体综合作用,甚至严重时会产生负作用和次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及针织物,采用双针床电脑横机一次性在基底织物表面编织出仿拉绒结构组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3、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包括:
4、在后针床形成反针线圈,并通过反针线圈编织反针基底组织;
5、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以局部引返回踢导纱器的方式在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后针床的集圈吊目与前针床的正针线圈相互缠绕,形成拉绒线圈;
6、将前针床的织针针钩中握持的线圈达到成圈高度后进行整体脱圈,拉绒线圈附着于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形成拉绒面料。
7、进一步,机头带导纱器,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反针线圈构成拉绒面料的反针基底组织。
8、进一步,在后针床反针基底织物的表面基础上,局部引返回踢导纱器,以后针床集圈吊目与前针床的正针线圈相互缠绕形成的拉绒线圈组成的独立单元,通过浮线与线圈相融将每一个独立线圈的圈柱、针编弧和延展后的沉降弧之间的距离形态拉伸延展,增加后针床新线圈使前针床的线圈距离拓宽。
9、进一步,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第1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第2针后针床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在后针床上形成一个未成圈的悬弧,第5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从后针床第2针到前针床第5针之间的第3、4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拉浮线;第5针在前针床上编织1针正针线圈,前针床第6、7、8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9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构成第一波段拉绒线圈控制模式;回踢导纱器,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前针床第9、8、7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6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第2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与上一集圈吊目组织共同形成反针新线圈;从前针床第6针到后针床第2针之间的第5、4、3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2针编织反针线圈,构成第二波段拉绒线圈控制模式;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第3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第4针后针床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第7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从后针床第4针到前针床第7针之间的第5、6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前针床第8、9、10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11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导纱器在第11针处停止;回踢导纱器,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前针床第11、10、9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8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第4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与上一集圈吊目组织b共同形成反针新线圈;从前针床第8针到后针床第4针之间的第7、6、5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导纱器在第4针处停止;按此步骤第一到第四波段横向继续引返回踢导纱器循环编织,形成无锁环状态下的独立单元。
10、进一步,不带导纱器、不编织,前针床所有织针起针高度达到编织时的成圈高度后再下落,此时,从针钩中滑落的线圈会将针舌推动后关闭,线圈从针钩中脱落,完成前针床所有线圈的脱圈。
11、进一步,经过后整理缩绒机运转和洗缩工艺后,拉绒线圈在外力或旋转时的作用下被顺序甩开,浮于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
12、仿拉绒效果针织物,包括:反针基底组织,拉绒线圈附着于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形成拉绒面料。
13、本专利技术技术效果包括:
14、本专利技术采用双针床电脑横机一次性在基底织物表面编织出仿拉绒结构组织。基底织物选用反针基底织物,在仿拉绒结构组织表面编织出蓬松、柔软的拉绒/毛组织结构。
15、本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针织行业拉绒纱线原料、专业设备及特殊的后整理洗缩工艺,使得采用双针床电脑横机一次编织成型仿拉绒结构组织,不需引进专业设备,在减少繁杂的拉绒工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6、本专利技术工艺应用到针织产品设计中,得到的仿拉绒面料能够产生拉绒面料产生的体感。仿拉绒面料与拉绒面料外观一致,制作简单、不需增加特殊的专业设备和洗缩工艺,仿拉绒面料手感柔软、舒适,绒毛细腻、独立、立体感强,能够有效拓宽针织产品的产品结构和设计方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头带导纱器,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反针线圈构成拉绒面料的反针基底组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后针床反针基底织物的表面基础上,局部引返回踢导纱器,以后针床集圈吊目与前针床的正针线圈相互缠绕形成的拉绒线圈组成的独立单元,通过浮线与线圈相融将每一个独立线圈的圈柱、针编弧和延展后的沉降弧之间的距离形态拉伸延展,增加后针床新线圈使前针床的线圈距离拓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第1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第2针后针床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在后针床上形成一个未成圈的悬弧,第5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从后针床第2针到前针床第5针之间的第3、4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拉浮线;第5针在前针床上编织1针正针线圈,前针床第6、7、8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9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带导纱器、不编织,前针床所有织针起针高度达到编织时的成圈高度后再下落,此时,从针钩中滑落的线圈会将针舌推动后关闭,线圈从针钩中脱落,完成前针床所有线圈的脱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后整理缩绒机运转和洗缩工艺后,拉绒线圈在外力或旋转时的作用下被顺序甩开,浮于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形成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包括:反针基底组织,其特征在于,拉绒线圈附着于反针基底组织的表面形成拉绒面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头带导纱器,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反针线圈构成拉绒面料的反针基底组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后针床反针基底织物的表面基础上,局部引返回踢导纱器,以后针床集圈吊目与前针床的正针线圈相互缠绕形成的拉绒线圈组成的独立单元,通过浮线与线圈相融将每一个独立线圈的圈柱、针编弧和延展后的沉降弧之间的距离形态拉伸延展,增加后针床新线圈使前针床的线圈距离拓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拉绒效果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头带导纱器从左向右行进,第1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反针线圈,第2针后针床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在后针床上形成一个未成圈的悬弧,第5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从后针床第2针到前针床第5针之间的第3、4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拉浮线;第5针在前针床上编织1针正针线圈,前针床第6、7、8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9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构成第一波段拉绒线圈控制模式;回踢导纱器,机头带导纱器从右向左行进,前针床第9、8、7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6针前针床出针高度3/4形成正针线圈,第2针后针床出针高度3/4,与上一集圈吊目组织共同形成反针新线圈;从前针床第6针到后针床第2针之间的第5、4、3针出针高度0不起针,带导纱器不参加编织,拉浮线;第2针编织反针线圈,构成第二波段拉绒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聂文山,丁慧,乔建成,张守明,郭建丽,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