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动机的自动阻风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3140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构造成在内燃机上使用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该起动辅助系统包括:电池;置于空气/燃料混合物设备的进气道内的阻风阀,该阻风阀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电池驱动的旋转螺线管,该旋转螺线管具有输出轴;和双金属线圈。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和双金属线圈是同轴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被构造成在内燃机上使用的自动阻风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阻风门组件,更特别地是,本专利技术 涉及一种小型发动机的自动阻风门组件。
技术介绍
在使用化油器的小型内燃机中,比如剪草机、吹雪机或其它户外 动力设备使用的发动机,发动机包括可为发动机的起动提供浓燃油-空 气混合物的阻风门组件和响应发动机负荷的节流阀组件。在许多小型发 动机中,阻风门组件由手动致动。在具有自动阻风门组件的发动机中,阻风门开度由热响应机构控 制。对于冷发动机温度条件,比如刚发动引擎时,阻风门减少进入发动 机的空气流量以使得空气/燃料混合物变浓。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比如 在发动机正常运行后(例如发动机的热重启),阻风门就不需要了,因 为发动机不再需要浓空气/燃料混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起动辅助 系统。该起动辅助系统包括电池;置于空气/燃料混合装置的进气道 内的阻风阀,该阻风阀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电池驱动的旋转螺线管,所述旋转螺线管具有输出轴;以及双金属线圈。旋转螺线管的输出 轴与双金属线圈是同轴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自动阻风门, 该阻风门包括置于空气/燃料混合装置的进气道内的阻风阀,该阻风 阀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以及自动阻风门模块。自动阻风门包括 电池驱动的旋转螺线管,该旋转螺线管具有输出轴;包含双金属线圈的 双金属线圈组件和阻风门臂。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与双金属线圈是同轴 的。参考详细的说明以及相应的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变得显而易见。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性内燃机;图2为图1的具有体现本专利技术示例性自动阻风门的发动机的详细视图2A为图2的自动阻风门的透视图3为自动阻风门在关闭的阻风门状态的示意图4为自动阻风门在打开的阻风门状态的示意图5为图2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前端透视图6为图2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后端透视图7为图2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分解视图8为图2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另一分解视图9为沿图5的9-9线剖取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剖视图10为沿图5的9-9线的剖取的自动阻风门模块的另一剖视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自动阻风门的可替换实施例;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自动阻风门的另一实施例;图13A-13E为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自动阻风门的侧视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面的详细说明所提出的或下面的附图所图示的部件配置 和结构的应用细节。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其它实施例,并可通过不同方式实践 或执行。也能理解,本申请所采用的措词和术语是为了描述的目的,不 应该作为限制。包括、包含、具有及其类似的变化均表示包含后 续所列的条目和与之等同的条目,以及其它的条目。除非特别地说明或 限定,术语安装、连接、支撑、联结及它们的变形被广泛使用, 并包括直接的和非直接的安装、连接、支撑、联结。另外,连接、联 结并不限于物理的或机械的连接或联结。参考附图,图1示出了包含本专利技术的自动阻风门的示例性内燃机10。如图2所示,自动阻风门模块14可安装于发动机10并通过阻风门 连接件22连接到阻风阀18 (图3)。发动机IO还可包括安装支架38, 用于将自动阻风门模块14联结到进气歧管或发动机的其它零件。如图3和图4所示,自动阻风门模块14包括具有旋转轴19的阻 风阀18和阻风门杆26。当发动机在冷状态下起动期间,在闭合位置, 阻风阀18限制空气流入到发动机,增加传送给发动机的燃料量(参见 图3,其中阻风阀处于闭合位置)。当发动机暖机后,加浓的燃料-空气 混合物不再需要,阻风阀18转动打开,允许更多的空气进入到发动机 (参见图4,其中阻风阀处于打开位置)。热控开关42,或者热响应卡 盘(snapdisk),安装在发动机附近或上面的合适位置上,以监测温度。 热控开关42也用于在适合的温度下断开旋转螺线管94的电流通道,并 防止发动机的过度加浓。热控开关42可使用现有技术已知的任何适宜 的手段进行安装(例如,螺栓、螺杆、点悍、粘结等)。热控开关42 — 般和自动阻风门模块串连设置,这样在热重启动条件下,当发动机并不 需要全阻风进行重起动时,电路断开以防止在发动机起动期间接合电能 以及通过螺线管电线93给旋转螺线管94供电(如图2和2A所示,图 3和图4概略描述)。参考图5-10,自动阻风门模块14包括基本上封闭自动阻风门模块 14的部件的模块壳体46。该阻风门壳体46可由不同材料而制成,包括 但不限于塑料、铝及类似物。阻风门壳体46包括具有双金属线圈组件86的第一壳体50和第二壳体54,所述第二壳体54具有旋转螺线管94。阻风门壳体46具有卡 配(snap fit)保持器机构58。卡配保持器机构58包括分度(index) 机构62,该分度机构62允许以大约每10度的增量进行转向运动调节。 分度机构62包括多个间隔槽口 64,该槽口各自与两个对置臂70的端 部70A、 70B接合。分度机构62允许用户基于外部条件和适应不同的发 动机模型精确调节阻风门臂66位置的静态位置。第一壳体50和第二壳体54可通过臂70、紧固件142、保持环或 类似物而保持在一起。臂70具有一个被设计成用于将双金属线圈组件 86定位和保持到模块14上的轻微弧度。在另一实施例中,臂70可以 是直的或者具有更大的弧度。紧固件142进一步设计为用于将旋转螺线 管94保持在第二壳体54内。可替换地是,旋转螺线管和第二壳体可制 造成一个整体件。阻风门壳体46进一步包括多个腿47,用于将模块14 安装到安装支架。自动阻风门模块14还包括阻风门臂66,该臂66在阻风门模块壳 体46上方延伸并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 阻风门臂66不直接连接在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上,因为图示的旋转螺 线管必须在每一次致动后总是回到它的出发位置。然而,其它旋转螺线 管可以不具有这种要求,可以允许阻风门杆直接连接到螺线管输出轴 上。阻风门臂66具有阻风门臂孔74,其用于接收阻风门连接件22。 阻风门连接件22借助阻风门杆26 (如图3和图4所示)将阻风门臂66 连接到阻风阀18上。阻风门连接件22显示为一直杆。然而,阻风门杆 可具有别的尺寸或形状以在大多数发动机中适应自动阻风门,从而进一 步增加在不同发动机中使用自动阻风门模块的能力。在一可替换实施例 中,自动阻风门模块可以不需要阻风门连接件直接连接到阻风阀上(见 图12)。自动阻风门模块14可包括被设计为用于覆盖阻风门臂开口 34和 防止碎片进入自动阻风门模块14的防尘盖30 (图2和图2A)。防尘盖 30也包括指示阻风门臂位置的标记32A、 32B、 32C。标记32A、 32B、 32C给操作者提供可视的阻风门位置的标识。自动阻风门14还包括连接到第一壳体50的铲形连接器78。铲形连接器78为自动阻风门模块 14提供电连接79。第一壳体50也包括具有地线83的接地连接82 (图 2-4所示)。电线83、 93和连接79可通过固定夹91或相似的扣件连接 到安装支架38上。多个连接器84为所述电连接提供固定保持。自动阻风门模块14还包括双金属线圈组件86、扭簧90和旋转螺 线管94。如图9和图10所示,双金属线圈组件86包括叉形连接器98 (见图9),其借助于与连接器99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被构造成在内燃机上使用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所述起动辅助系统包括: 电池; 置于空气/燃料混合装置的进气道中的阻风阀,阻风阀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 电池供电的旋转螺线管,该旋转螺线管具有输出轴;和 双金属线圈;  其中,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与双金属线圈是同轴的。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7-8-13 60/964,5771、一种被构造成在内燃机上使用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所述起动辅助系统包括电池;置于空气/燃料混合装置的进气道中的阻风阀,阻风阀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电池供电的旋转螺线管,该旋转螺线管具有输出轴;和双金属线圈;其中,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与双金属线圈是同轴的。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与旋转螺线管的输出轴和双金属线圈同轴的阻风门臂。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将阻风门臂联接到阻风阀的阻风门连接件。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构造成与阻风门臂接合以将阻风阀向打开位置偏压的偏压装置。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阻风 门臂可以和双金属线圈相接合。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基本上包围至少旋转螺线管、双金属线圈及阻风门臂一部分的壳体。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壳体 包括被构造用于允许阻风门臂静态定位的分度机构。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度 机构还包括具有相应端部的两个臂;被构造用于和两个臂的端部接合的多个间隔的槽。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被构造用于基本上包围阻风门臂以防止碎屑进入旋转螺线管的盖。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盖还包括指示阻风阀位置的标记。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被构造用于影响双金属线圈转动的加热器。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被构造用于响应发动机温度的热控开关。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B巴塞特里MO勒克斯MW克劳斯TG甘特利
申请(专利权)人:布里格斯斯特拉顿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