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单玻组件载荷设备,具体为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
技术介绍
1、单玻组件截面非对称结构,在机械载荷测试时电池片偏置受压或者受拉导致电池片隐裂或者裂片,el发黑发暗失效,双玻组件的对称结构电池片在中性层上,在机械载荷测试过程中电池片既不受压也不受拉,在机械载荷测试的表现上远远优于单玻组件;
2、现有机械载荷测试正面5400pa背面2400pa单玻组件电池片容易隐裂或者裂片,安装方式以长边1/4压块和安装孔处螺丝安装为主,单玻组件的失效大多在长边1/4压块和安装孔下方的横杆位置对应的电池片发黑,此处电池片受压或者受拉应力集中,双玻组件由于电池片在中性层上无此现象。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单玻组件,电池片在中性层上背面使用整片玻璃,在大板型的组件上对重量影响大,不利于组件在终端安装,且对支架的载荷能力要求更高;
5、2、现有的单玻组件,单玻组件背面与横杆接触位置电池片会受压,单玻组件电池片不在中性层上容易在机械载荷测试后失效;
6、3、现有的单玻组件,不便进行安装固定,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解决了现今存在的电池片在中性层上背面使用整片玻璃,在大板型的组件上对重量影响大,不利于组件在终端安装,且对支架的载荷能力要求更高,单玻组件背面与横杆接触位置电池片会受压,单玻组件电池片不在中性层上容易在机械载荷测试后失效,不便进行安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包括单玻组件机构、载荷机构和安装机构,所述载荷机构位于单玻组件机构的下方,所述安装机构位于载荷机构的下方,所述载荷机构包括隐形凹槽、固定螺槽、固定螺栓、连接座、固定座、支撑板、减震弹簧、阻尼器、支撑底板和防震气囊,所述固定螺槽固定设置在隐形凹槽的内端,所述固定螺槽固定设置在连接座的上端,所述固定螺栓与固定螺槽相适配,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固定螺槽并与连接座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连接座的下端,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固定座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活动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的活动连接在支撑底板的上端,所述阻尼器活动安装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阻尼器活动安装在支撑底板的上端,所述防震气囊固定安装在支撑底板的内部。
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单玻组件机构包括背板、玻璃、电池片、胶膜、泡棉胶带和横杆,所述玻璃固定安装在背板的内端,所述电池片固定安装在玻璃的内端,所述胶膜固定安装在玻璃的上端,所述泡棉胶带固定安装在玻璃的下端,所述横杆固定安装在背板的下端。
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座、圆型凹槽、紧固螺槽和紧固螺栓,所述圆型凹槽固定设置在安装座的上端,所述紧固螺槽固定设置在圆型凹槽的内端,所述紧固螺栓与紧固螺槽相适配,所述紧固螺栓贯穿紧固螺槽并与安装座螺纹连接。
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隐形凹槽固定设置在横杆的上端,所述固定螺槽固定设置在横杆上,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固定螺槽并与横杆螺纹连接。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泡棉胶带固定安装在横杆的上端。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单玻组件机构呈对称分布。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荷机构呈平行分布,所述安装机构呈平行分布。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0、1、该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通过减震弹簧对外部受到的撞击进行缓冲吸收,阻尼器可以防止减震弹簧回弹,防震气囊对支撑底板进一步防震,以此增加载荷能力,将组件做成对称结构,避免组件由于电池片不在中性层上导致的机械载荷失效,通过隐形凹槽将固定螺栓隐藏于内,防止外部撞击造成松动,通过固定螺栓贯穿固定螺槽将横杆与连接座螺纹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
11、2、该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通过在背板处上方安装胶膜,在背板处下方安装泡棉胶带,通过泡面胶带防止横杆对电池片进行压迫带来损害,使得组件在机械载荷测试过程中组件变形与背面横杆接触位置电池片处于中性层位置。
12、3、该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通过紧固螺栓贯穿紧固螺槽将安装座螺纹连接,便于进行安装固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玻组件机构(1)、载荷机构(2)和安装机构(3),所述载荷机构(2)位于单玻组件机构(1)的下方,所述安装机构(3)位于载荷机构(2)的下方,所述载荷机构(2)包括隐形凹槽(201)、固定螺槽(202)、固定螺栓(203)、连接座(204)、固定座(205)、支撑板(206)、减震弹簧(207)、阻尼器(208)、支撑底板(209)和防震气囊(210),所述固定螺槽(202)固定设置在隐形凹槽(201)的内端,所述固定螺槽(202)固定设置在连接座(204)的上端,所述固定螺栓(203)与固定螺槽(202)相适配,所述固定螺栓(203)贯穿固定螺槽(202)并与连接座(204)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座(205)固定安装在连接座(204)的下端,所述支撑板(206)固定安装在固定座(205)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207)活动连接在支撑板(206)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207)的活动连接在支撑底板(209)的上端,所述阻尼器(208)活动安装在支撑板(206)的下端,所述阻尼器(208)活动安装在支撑底板(209)的上端,所述防震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玻组件机构(1)包括背板(101)、玻璃(102)、电池片(103)、胶膜(104)、泡棉胶带(105)和横杆(106),所述玻璃(102)固定安装在背板(101)的内端,所述电池片(103)固定安装在玻璃(102)的内端,所述胶膜(104)固定安装在玻璃(102)的上端,所述泡棉胶带(105)固定安装在玻璃(102)的下端,所述横杆(106)固定安装在背板(101)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3)包括安装座(301)、圆型凹槽(302)、紧固螺槽(303)和紧固螺栓(304),所述圆型凹槽(302)固定设置在安装座(301)的上端,所述紧固螺槽(303)固定设置在圆型凹槽(302)的内端,所述紧固螺栓(304)与紧固螺槽(303)相适配,所述紧固螺栓(304)贯穿紧固螺槽(303)并与安装座(301)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形凹槽(201)固定设置在横杆(106)的上端,所述固定螺槽(202)固定设置在横杆(106)上,所述固定螺栓(203)贯穿固定螺槽(202)并与横杆(106)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胶带(105)固定安装在横杆(106)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玻组件机构(1)呈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机构(2)呈平行分布,所述安装机构(3)呈平行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玻组件机构(1)、载荷机构(2)和安装机构(3),所述载荷机构(2)位于单玻组件机构(1)的下方,所述安装机构(3)位于载荷机构(2)的下方,所述载荷机构(2)包括隐形凹槽(201)、固定螺槽(202)、固定螺栓(203)、连接座(204)、固定座(205)、支撑板(206)、减震弹簧(207)、阻尼器(208)、支撑底板(209)和防震气囊(210),所述固定螺槽(202)固定设置在隐形凹槽(201)的内端,所述固定螺槽(202)固定设置在连接座(204)的上端,所述固定螺栓(203)与固定螺槽(202)相适配,所述固定螺栓(203)贯穿固定螺槽(202)并与连接座(204)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座(205)固定安装在连接座(204)的下端,所述支撑板(206)固定安装在固定座(205)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207)活动连接在支撑板(206)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207)的活动连接在支撑底板(209)的上端,所述阻尼器(208)活动安装在支撑板(206)的下端,所述阻尼器(208)活动安装在支撑底板(209)的上端,所述防震气囊(210)固定安装在支撑底板(209)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加单玻组件载荷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玻组件机构(1)包括背板(101)、玻璃(102)、电池片(103)、胶膜(104)、泡棉胶带(105)和横杆(106),所述玻璃(102)固定安装在背板(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昊,王广林,
申请(专利权)人:弘元光能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