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2650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上层传力体系、中层传力体系和下层传力体系。所述上层传力体系与所述中层传力体系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中支撑架、所述上边梁前段总成的前段和前轮毂包总成,所述中层传力体系与所述下层传力体系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前碰连接件、纵梁前安装座和纵梁后安装座。车身前部结构形成了一种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传力体系,可以使得能量和变形可以在上层传力体系、中层传力体系和下层传力体系直接相互传递和分散,使得整个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类似一面平齐的墙壁在向车后逐步溃缩平移,使车身的承载能力更强,有效的距离内吸能更多,力量传递更加稳定和平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车身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被重视,2024年7月1日,cncap新版规程将正式实施。其中,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碰撞速度由2021版的50(±1)km/h提升到55(+1)km/h;ciasi2023修正了二排儿童假人胸部评价指标,64kph小偏置碰撞左右两侧均做并右侧增加副驾假人,正面新增mpdb工况等等,这些标准的提高,可以评估车辆的结构、约束系统和乘员保护性能,对车身结构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车身结构设计更加科学且有针对性。

2、同时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其缺少了发动机,前端结构与传统燃油车有了很大的区别,燃油车的前端框架以及冷却系统散热器在电动汽车的前端结构中均已弱化或去除,车身结构设计应对碰撞试验的策略也需要重新制定,电动汽车在车身正面碰撞的过程中,尤其是正面mpdb工况的碰撞时,壁障变形的均匀性依然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撑架(41)设置在所述前大灯托架总成(11)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之间,所述前碰连接件(43)设置在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与所述行人保护横梁总成(31)之间,所述纵梁前安装座(44)设置在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总成(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上段与所述上边梁前段总成(13)连接,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下段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连接,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后段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撑架(41)设置在所述前大灯托架总成(11)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之间,所述前碰连接件(43)设置在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与所述行人保护横梁总成(31)之间,所述纵梁前安装座(44)设置在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总成(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上段与所述上边梁前段总成(13)连接,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下段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连接,所述前轮毂包总成(42)的后段与所述后部保持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保持区包括上边梁后段总成(14)、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的后部、前壁板(51)、a立柱(52)和前副车架总成(33),所述前壁板(51)设置于左右两个所述a立柱(52)之间,所述上边梁后段总成(1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轮毂包总成的上段和所述a立柱(52),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的后部分别与所述前壁板(51)和所述前副车架连接,所述前副车架总成(33)位于所述前壁板(51)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总成(3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后安装座(45)的上端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连接,所述纵梁后安装座(45)的下端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3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灯托架总成(11)呈c型结构,包括依次连接左托架(111)、中托架(112)和右托架(113),所述左托架(111)通过所述大灯托架连接件(12)与左侧的上边梁前段总成(13)连接,所述右托架(113)通过所述大灯托架连接件(12)与右侧的上边梁前段总成(13)连接,所述中托架(112)通过所述中支撑架(41)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后段总成(14)与所述a立柱(52)的连接处设置有网格状的卸能区域(1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撞横梁总成(21)包括前碰撞横梁(211)、吸能盒(212)和前碰后安装板(213),所述吸能盒(212)和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吸能盒(212)分别位于所述前碰撞横梁(211)y向的两端,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设置于所述吸能盒(212)远离所述前碰撞横梁(211)的一端,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同时与所述上边梁前段总成(13)和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的形状为凸字型,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包括主体部(2131)和凸出部(2132),所述凸出部(2132)位于所述主体部(2131)y向的外侧,所述吸能盒(212)和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均与所述主体部(2131)连接,所述上边梁前段总成(13)与所述凸出部(213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包括纵梁前安装板(221)、机舱纵梁(222)和机舱纵梁外板(223),所述机舱纵梁(222)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壁板(2221)、内壁板(2222)和下壁板(2223),所述机舱纵梁(222)垂直于x向的截面为u型,所述机舱纵梁(222)的u型截面的开口朝向车辆的外侧,所述机舱纵梁外板(223)连接在所述机舱纵梁(222)的外侧,所述纵梁前安装板(221)连接在所述机舱纵梁(222)的前端,所述纵梁前安装板(221)与所述前碰后安装板(213)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222)的内壁板(2222)上设置有第一纵梁引导筋(2224),所述机舱纵梁外板(223)上设置有第一外板引导筋(2231),所述第一纵梁引导筋(2224)和所述第一外板引导筋(2231)的延伸方向均沿z向,所述第一纵梁引导筋(2224)和所述第一外板引导筋(2231)的凸出方向均朝向车内,同一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上的所述第一纵梁引导筋(2224)和所述第一外板引导筋(2231)在x向上处于同一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222)的内壁板(2222)上设置有第二纵梁引导筋(2225),所述机舱纵梁外板(223)上设置有第二外板引导筋(2232),所述第二纵梁引导筋(2225)和所述第二外板引导筋(2232)的延伸方向均沿z向,所述第二纵梁引导筋(2225)和所述第二外板引导筋(2232)的凸出方向均朝向车外,同一所述机舱纵梁总成(22)上的所述第二纵梁引导筋(2225)和所述第二外板引导筋(2232)在x向上处于同一位置,所述第二纵梁引导筋(2225)位于所述第一纵梁引导筋(2224)的后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222)的上壁板(2221)和/或下壁板(22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哲李军奎吴秀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