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2423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由于现场单元(55)以不同的功率电平发送标记(例如一个标记用9dB,另一个标记用11dB),所以可用较低的误差探测标记。标记的不同功率电平使基站(110)能使用可选择的标准、以低误差概率识别请求标记,而可选择的标准可以包括标记与各自功率水平阈值的比较、时隙占用情况的监控、互斥代码信道的占用情况或上述因素的组合。例如在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一个请求标记,一般为高优先级标记,用较高的功率发送,这提高了探测概率并降低了请求标记的误测概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本申请是2002年6月13日递交的申请号为02814052.4、名称为以低于心跳请求的能级进行心跳信号传输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介绍
无线电话与个人计算机的使用日益增多,导致对先进通信服务的需求不 断增加。而过去这种服务曾经被看作是只为专门的应用领域提供的。在20 世纪80年代,无线话音通信通过蜂窝电话网络得到普及。由于人们预计用 户费用会很高昂,所以从一开始就认为,这种服务专以商务人员为对象。在 远程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方面也同样如此。就在前不久,还只有商务人 员和大的机构才用得起所需要的计算机和有线访问设备。随着人们用得起的新技术得到普及, 一般人不再满足于用有线方式访问 因特网和专用内联网等网络,也希望用无线方式进行访问。无线技术对于那 些不想受电话线约束的便携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数字助理等设 备的使用者特别有用。使用现有的无线基础结构,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可行、令人满意的办法, 做到对因特网、专用内联网和其它网络的低成本、高速度的访问。这很可能 是一些令人遗憾的情况造成的。首先,在商务环境中通过有线网络提供高速 数据服务的典型方式不能很容易地与大多数家庭或办公室可用的话音级服 务相适应。例如,这种标准的高速数据服务不一定能通过标准蜂窝无线电话 子机未有效地传输信息,因为无线网络最初是设计用来只传输话音的,尽管 某些系统,如CDMA系统,确实可以采用某些具有非对称性质的工作方式 来迸行数据传输,例如,通信工业协会(TIA)为IS-95系统规定的正向业 务信道数据速率为速率组1,可从1.2k比特/秒至9.6k比特/秒进行增量调4节;速率组2,可从1.8k比特/秒至14.4k比特/秒进行增量调节。然而,反向链路业务信道的数据速率则固定在4.8k比特/秒。因此,在最好的情况下,现有无线系统一般只提供一条无线电信道,在正向链路方向上的最大数据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4.4k比特/秒。如此低速的信 道无法直接用来按照目前普遍使用的28.8k甚至56.6k比特/秒廉价有线调制 解调器的速率来传输信息,更不要说按照诸如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设 备所能达到的128k比特/秒这样更高的速率了。上述这些数据速率很快就要 成为浏览网页等活动所能接受的最低速率。尽管在蜂窝式系统刚刚开发的时候,有线网络己经为人所知了,但是, 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采取措施,以便使这种无线系统通过蜂窝式网络 结构提供更高速的ISDN或ADSL级数据服务。在大多数无线系统中,潜在的用户要比无线电频道资源多得多。所以需 要某种以需求为基础的多路访问系统。无论多路访问是由通过对一组射频载波信号进行模拟调制的传统频分 多路访问(FDMA)技术提供的,还是通过利用时分多路访问以共享一个载 波信号的频率的方式实现的,或者是通过码分多址访问方式实现的,无线电 频谱都具有要被共享的特点。这与支持数据传输的传统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在该环境下有线介质价格相对低廉,而且一般不准备共享。在无线系统的设计中要加以考虑的其它因素是数据本身的特性。例如, 应考虑到对网页的访问 一般是面向突发性的,需要在反向和正向方向上进行 非对称速率的数据传输。通常的做法是,由一个远程客户端计算机用户首先 为浏览器程序规定一个网页的地址。然后浏览器程序通过网络将该地址,长 度一般为100字节或更短,发送给一个服务器计算机。然后该服务器计算机 用所请求的网页内容给以回答。其内容可以是从10k字节到数兆字节的文本、 图像、音频或视频数据。此后,用户可能会用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网页内容,然后再下载另一个网页。在办公室环境下,大多数雇员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习惯, 一般是先查看几 个网页,然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做一些其它事情,如存取本地储存的数 据,甚至完全停止使用计算机。因此,即使是这些用户整天一直都连接在因 特网或专用内联网上,高速数据链的实际使用一般是很不连贯的。如果支持因特网联结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与无线话音通信共存,则优化无线CDMA通信系统内可利用资源的使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频率的再利 用和动态业务信道分配涉及到增强高性能无线CDMA通信系统效能的某些 方面,但是,现在仍然需要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种应用中, 一个标记在一个时隙内通过一条信道进行传输,表明一 个相应的现场单元发出了开始工作的请求。即标记在一个指定的时隙内进行 传输,表明现场单元发出请求,要求给用户分配反向链路业务信道,以便从 现场单元向基站发送数据有效载荷。这说明现场单元目前处于待机状态。反 过来,现场单元通过一对反向链路信道中的另一条信道传输标记,则表明现 场单元没有请求开始工作。例如,现,场单元不想通过反向链路信道传输数 据,而是请求保持不工作状态但与基站保持同步,以便随时迅速重新转入工 作状态。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使用了本专利技术原理的无线通信系统,由于用不同的 功率电平发送标记(例如一个用9dB,另一个用lldB),可以提高对标记的 探测性能,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标记的功率电平差异使基站可以使用可选 择的标准以很低的误差概率未识别请求标记,此处可选择的标准可包括将标 记与各自的功率水平(power level)阈值比较、监控时隙的占用情况及互斥 的代码信道的占用情况,或两者的综合情况。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 一个请求标记, 一般优先级较高,用较高的功率电平传输,可以提高探测概率并 降低对请求标记的误测概率。在一个特定的CDMA系统的应用实例中,现场单元提供了一条心跳 (HB)信道和一条带请求的心跳信道(HB/RQST)。 (HB)信道在到基站的 反向链路中使用的是第一代码,而HB/RQST信道在反向链路中使用的是第 二代码。在这个CDMA应用实例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现场单元可以用 不同的功率电平来发送HB和HB/RQST信道。在优选情况下赋予HB/RQST 较高的功率,因为它是一种高优先级信号。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天线;控制器,该 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码分多址收发机,以与网络建立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 迸一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码分多址收发机通过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 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第一类型的信号,以向所述基站指示所述码分多址用 户设备的存在,以及通过所述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 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信号,以请求该基站保留至少一个反向链路业务信 道。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支持I-CDMA和lxEV-DV系统,但通常足以支持那 些使用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各种其它通信协议的系统。码分多址访 问系统(CDMA),如IS-2000,和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系统,如IEEE 802.11a无线局域网,都可以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上述内容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标、特点和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优 选实施例所进行的更为具体的描述而变得更为清晰。在不同附图中的同一个 件用相同的幅图标记指示。由于更为注重对本专利技术原理的说明,所以附图不 一定符合比例。图1是一幅通信系统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在该系统中展开;图2是一幅示意图,介绍基站在图1的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子系统,该子系统用于确定一个反向链路信号中是否含有根据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 天线; 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码分多址收发机,以与网络建立连接;并且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码分多址收发机通过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第一类型的信号, 以向所述基站指示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存在,以及通过所述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信号,以请求该基站保留至少一个反向链路业务信道。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1-6-13 60/297,925;US 2001-11-29 09/997,621;U1、一种码分多址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天线;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码分多址收发机,以与网络建立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码分多址收发机通过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第一类型的信号,以向所述基站指示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存在,以及通过所述反向链路向基站发送来自所述码分多址用户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信号,以请求该基站保留至少一个反向链路业务信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码分多址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码分多址收发机被配置为以不同的功率水平发送所述信号。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码分多址用户设备,其中反向链路信道包括多个信道。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码分多址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业务信道被按无线帧在时间上进行划分,所述无线帧被进一步次划分成子帧。5、 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詹姆斯A普罗克特
申请(专利权)人:快捷通信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