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充电连接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连接装置、车辆、充电系统及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弓及车载取流器。其中,充电弓包括授电极板、降弓装置、绝缘组件等部分。车载取流器包括取电极板、支撑板、连接组件及绝缘子,取电极板连接车辆高压回路。车辆在车辆段或者车站充电时,充电弓上的降弓装置下降,与车辆顶部的取流器接触,实现给车辆动力电池充电。
2、在车辆充电时,充电弓与车载取流器充电的接触方式为铜板搭接型式,搭接型式易发生接触不良,会导致充电连接装置的接触电阻较大,引起充电拉弧的问题,损害车辆电池和充电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连接装置、车辆、充电系统及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连接装置适于与充电设备连接以传输电能给轨道车辆,包括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插接件包括第二壳体及第二连接电极;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壳体套设在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及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对所述车辆充电。
3、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插接式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设定为插接式外壳。插接式外壳的设置还有利于固定第一插接件与第二插接件的相对位置,
4、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铜板搭接型式充电连接装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连接装置采用插接式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可以消除授电极与取电极的接触不良,充电连接装置的接触电阻更小,减小或消除了充电拉弧的问题,避免损害车辆和充电设备。
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多个第二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充电电极和第二通信电极。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电连接,每个所述第一通信电极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通信电极电连接。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被检测件或检测器,能够检测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的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能够相对运动到连接位置。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中心位置,或所述检测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中心位置。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器为光检测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件。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插接件沿垂直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移动,以使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万向接头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万向接槽,所述第一插接件或第二插接件通过所述万向接头与所述万向接槽的配合,与所述安装座活动连接。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万向接头,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插接件之间,或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插接件之间。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车辆包括充电口、充电口盖板。所述第一插接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充电口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充电口盖板设于所述充电口,能够根据车辆的充电状态保持开启或闭合。
15、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可以包括上述实施方式的充电连接装置的第一插接件。
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包括动力电池及整车控制器。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整车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插接件连通。
17、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充电系统包括上述实施方式的充电连接装置、车辆和充电设备。
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充电电极和第二通信电极。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电连接,每个所述第一通信电极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通信电极电连接。
1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第二底座,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套设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
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电极在第一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扇环,第一通信电极在第一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扇环。第二充电电极在第二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三扇环,第二通信电极在第二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四扇环。第一扇环与第二扇环位于第一圆环上,第一扇环与第二扇环在第一圆环上的间距为第五扇环。第三扇环与第四扇环位于第二圆环上,第三扇环与第四扇环在第二圆环上的间距为第六扇环。第二扇环的外圆弧长度小于第六扇环的内圆弧长度,第四扇环的内圆弧小于第五扇环的外圆弧长度。
2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系统包括被检测件、检测器及充电控制器,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上,所述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上并配置为检测所述被检测件,或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上,所述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上并配置为检测所述被检测件。所述装置还包括充电控制器,所述充电控制器被配置为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
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中心位置。所述检测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的中心位置,或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的中心位置,所述检测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连接装置,适于与充电设备连接以传输电能给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被检测件或检测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为光检测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充电控制器,所述充电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插接件沿垂直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移动,以使所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万向接头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万向接槽,所述第一插接件通过所述万向接头与所述万向接槽的配合,与所述安装座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万向接头,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插接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充电连接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动力电池及整车控制器,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整车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插接件连通。
13.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所述的车辆和所述第二插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充电电极和第二通信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扇环,所述第一通信电极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扇环,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在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三扇环,所述第二通信电极在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正投影为第四扇环;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被检测件、检测器及充电控制器,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上,所述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上并配置为检测所述被检测件,或所述被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上,所述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上并配置为检测所述被检测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为光检测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万向接头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万向接槽,所述第一插接件或所述第二插接件通过所述万向接头与所述万向接槽的配合,与所述安装座活动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万向接头,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插接件之间,或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插接件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包括伸缩装置,所述充电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伸缩装置调节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或所述第二插接件沿所述检测器的光轴移动,以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连接装置,适于与充电设备连接以传输电能给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被检测件或检测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为光检测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充电控制器,所述充电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插接件沿垂直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移动,以使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检测器的光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万向接头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万向接槽,所述第一插接件通过所述万向接头与所述万向接槽的配合,与所述安装座活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万向接头,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插接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充电连接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动力电池及整车控制器,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与所述第二插接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整车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插接件连通。
13.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装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所述的车辆和所述第二插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充电电极和第一通信电极,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包括交替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充电电极和第二通信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第一底座,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呈环状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光丙,陈奎宇,许玉红,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