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1172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19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复位阻尼器,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固定板和内施动板以及连接内固定板与内施动板的转动摩擦板,且转动摩擦板与内固定板和内施动板有偏转的位移裕量;内固定板上设有与转动摩擦板连接的自复位机构用于带动内施动板复位;自复位机构包括嵌设在内固定板和转动摩擦板上且相连接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端部的第一复位弹性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的配合面上设有相契合的坡面,坡面所在面与位移的所在面相交。本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摩擦板之间的位移放大功能,从而提高阻尼器的耗能效果;通过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相对转动产生位移挤压第一复位弹性件产生复位驱动力从而实现阻尼器自复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阻尼器,尤其涉及一种自复位阻尼器


技术介绍

1、在建筑结构中使用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减少结构所承担的地震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结构损伤。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中安置充当耗能装置的阻尼器,以此增加结构的阻尼比,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以此减轻地震对主体结构产生的破坏。摩擦阻尼器作为一种减震耗能装置,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预紧力对摩擦部件施加压力,当摩擦面发生相对滑动时,摩擦力做功耗散地震能量。在使用中,通过改变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与施加的预紧力可灵活调整阻尼器出力,因此摩擦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初始刚度大、性价比高等优点。

2、然而,作为一种位移型耗能构件,传统摩擦阻尼器的耗能能力依赖于结构的变形程度,因此在结构发生小变形时摩擦阻尼器难以提供理想的耗能效果。而为了提高耗能效果在摩擦板之间施加较大的预紧力时,不仅会增加构件的设计荷载,还可能会导致小变形下摩擦阻尼器无法发生滑动、无能量消耗。此外,震后结构和阻尼器残余变形较大,不利于震后更换耗能元件和建筑修缮工作。

3、公布日为2023.11.14、公布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以及连接在内固定板(1)与内施动板(2)之间的转动摩擦板(3),且转动摩擦板(3)与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之间有偏转的位移裕量;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与转动摩擦板(3)连接的自复位机构用于带动转动摩擦板(3)和/或内施动板(2)复位;所述自复位机构包括分别嵌设在内固定板(1)和转动摩擦板(3)上且相连接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端部的第一复位弹性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的配合面上设有相契合的坡面,且坡面所在面与所述位移的所在面相交。

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以及连接在内固定板(1)与内施动板(2)之间的转动摩擦板(3),且转动摩擦板(3)与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之间有偏转的位移裕量;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与转动摩擦板(3)连接的自复位机构用于带动转动摩擦板(3)和/或内施动板(2)复位;所述自复位机构包括分别嵌设在内固定板(1)和转动摩擦板(3)上且相连接的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以及设置在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端部的第一复位弹性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的配合面上设有相契合的坡面,且坡面所在面与所述位移的所在面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机构还包括连接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穿设在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上的复位高强螺栓(8),复位高强螺栓(8)的两端设有限位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为设置在限位部件与第一复位件和/或第二复位件之间的复位碟簧组(7)。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的配合面上分别以复位高强螺栓(8)轴线为中心旋转对称布置有若干个坡面,复位高强螺栓(8)轴线垂直于所述位移的所在面,且坡面所在面与复位高强螺栓(8)轴线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摩擦板(3)设有两个,两个转动摩擦板(3)均平行于内固定板(1)和内施动板(2)设置,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辰静行刘华丽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