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0552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1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具有壳体,壳体上对应于换热器形成有第一溅射面、第二溅射面和分流面,分流面设置于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之间,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从分流面向壳体边缘倾斜延伸;分流面、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均为波浪状,冷凝水从分流面流向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部分冷凝水被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溅射至换热器上,部分冷凝水过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后从换热器顶端通过散热间隙流下。本技术使用时,冷凝水接触换热器的面积更大,蒸发效果更好,使换热器的散热效果更好,可以高效冷却换热器,从而使空调的制冷量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的散热,更具体的说是涉及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通常采用其产生的冷凝水辅助散热,会将其产生的冷凝水利用在换热器上,打水电机设置于换热器之间的间隙将水抛打至换热器上,将冷凝水蒸发降低换热器温度得到更好的制冷效果,而此种方式缺少有效的结构,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冷凝水,使空调冷凝水不能完全蒸发利用,空调没有得到更好的制冷效果,冷凝水也需要用户后续的处理,用户体验差;另外还有通过加入水泵将水送至设置在换热器上方的落水盘中,冷凝水通过落水盘底部的孔流至换热器进行散热,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水泵及落水盘底部的孔容易被异物堵塞而使其功能失效,使用寿命短,二是落水盘直流水的水量流速都较大,接触换热器的时间短,覆盖面积小,水蒸发的效果差,散热不均匀,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90737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淋水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接水盘,接水盘设置于壳体组件上,用于集水;当进入接水盘内的水量大于接水盘的容量时,接水盘内的水能够由接水盘的盘口边缘溢出至换热器上,壳体组件包括底壳,底壳上设置有出水孔,由盘口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壳体上对应于换热器形成有第一溅射面、第二溅射面和分流面,分流面设置于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之间,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从分流面向壳体边缘倾斜延伸;分流面、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均为波浪状,冷凝水从分流面流向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部分冷凝水被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溅射至换热器上,部分冷凝水过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后从换热器顶端通过散热间隙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倒“V”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溅射...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壳体上对应于换热器形成有第一溅射面、第二溅射面和分流面,分流面设置于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之间,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从分流面向壳体边缘倾斜延伸;分流面、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均为波浪状,冷凝水从分流面流向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部分冷凝水被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溅射至换热器上,部分冷凝水过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后从换热器顶端通过散热间隙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截面呈倒“v”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溅射面、第二溅射面与水流击打分流面方向形成夹角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换热器的高效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面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溅射面和第二溅射面对称布置在分流面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刚潘啟裔李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佳易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