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颗粒物排放和飞灰沉积协同控制的煤粉锅炉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5845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细颗粒物排放和飞灰沉积协同控制的煤粉锅炉,包括炉膛、设置在炉膛周向的若干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以及与所有切向撞击流除尘器总出气口连通的尾部烟道,每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的进气口均与炉膛连通,每个切向撞击流除尘器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互连接的圆筒、锥形筒、落灰管和积灰斗,圆筒、锥形筒形成的倒锥形筒体作为切向撞击流反应器主体,圆筒顶部设有便于净化后气体排出的排气管作为出气口,圆筒的外侧切向连通有相互平行的左侧进气口和右侧进气口;解决现有煤粉锅炉中超细颗粒物脱除装置脱除效率低下,且仅仅考虑了超细颗粒物的团聚情况,并没有考虑飞灰沉积的协同控制,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燃煤锅炉中超细颗粒物脱除,涉及一种超细颗粒物排放和飞灰沉积协同控制的煤粉锅炉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降低pm2.5超细颗粒物排放和同时减轻飞灰沉积的煤粉锅炉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多煤少气贫油”是中国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因此燃煤成为了我国主要使用的能源,而超细颗粒pm2.5是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中国煤炭消耗中,火力发电所消耗的煤炭量大约占总量的一半,因此燃煤发电厂也成为中国颗粒物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运行的燃煤电站锅炉多采用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以及湿式静电除尘器等装置对燃烧产生的飞灰颗粒物进行处理。但这些传统的装置对pm2.5的脱除能力有限,亟待需要开发先进的技术来控制其排放。由于pm2.5的体积较小难以捕捉,由此目前总的控制思想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促进其长大,从而便于其脱除,这类方法可以统称为细颗粒的团聚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化学团聚,声波团聚,电团聚,湍流团聚,蒸汽相变团聚等方法。但研究表明,单一的团聚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由此催生了一些耦合技术,如:声波耦合化学团聚,化学耦合湍流团聚,湍流团聚耦合蒸汽相变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超细颗粒物排放和飞灰沉积协同控制的煤粉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膛(2)、设置在炉膛(2)周向的若干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以及与所有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总出气口(48)连通的尾部烟道(7),每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的进气口均与炉膛(2)连通,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的进气口对称分布在炉膛(2)周向且沿着炉膛(2)长度方向的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设置在炉膛(2)的四个端点处,每个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互连接的圆筒(43)、锥形筒(44)、落灰管(45)和积灰斗(46),圆筒(43)、锥形筒(44)形成的倒锥形筒体作为切向撞击流反应器主体,圆筒(43)顶部设有便于净化...

【技术特征摘要】

1.超细颗粒物排放和飞灰沉积协同控制的煤粉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膛(2)、设置在炉膛(2)周向的若干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以及与所有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总出气口(48)连通的尾部烟道(7),每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的进气口均与炉膛(2)连通,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的进气口对称分布在炉膛(2)周向且沿着炉膛(2)长度方向的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设置在炉膛(2)的四个端点处,每个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互连接的圆筒(43)、锥形筒(44)、落灰管(45)和积灰斗(46),圆筒(43)、锥形筒(44)形成的倒锥形筒体作为切向撞击流反应器主体,圆筒(43)顶部设有便于净化后气体排出的排气管作为出气口(41),圆筒(43)的外侧切向连通有相互平行的左侧进气口(42)和右侧进气口(4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锅炉,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切向撞击流除尘器(4)的排气管在弯折后进行合并为一个大管径的排烟口,即总出气口(48),总出气口(48)设置在炉膛中间位置伸出,与尾部烟道(7)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志敏孙俊轲牛犇王家乐牛志成张宝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