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传导电流的PEA空间电荷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52023 阅读:4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测传导电流的PEA空间电荷测试装置,测量装置由上电极、下电极、空间电荷采集通道、电流信号采集通道和脉冲输入通道五部分组成。上电极用环氧树脂浇注把上电极金属外壳与上电极中心电极固定构成整体的可移动上电极,下电极为下电极外环、下电极内环和下电极中心柱同轴组成的三电极结构,三者分别实现输入脉冲、采集传导电流信号和采集空间电荷PEA信号的功能。直流高压和高压窄脉冲分别从试样两侧的电极引入,避免直流高压和脉冲的耦合,消除试样的表面电流的影响,解决了电声脉冲法不能测量传导电流的问题,实现了对试样传导电流和空间电荷同时测量,特别适用于电工绝缘材料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电压与绝缘
,特别涉及一种可测传导电流的PEA空间电荷 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空间电荷是表征电介质材料电气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空间电荷测量对于电介质 介电性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空间电荷对电场有畸变作用,空 间电荷的分布和运动对绝缘材料的电导、击穿破坏、老化等等有强烈的影响。在电场作用 下,尤其是直流电场,空间电荷集聚会严重畸变聚合物中电场分布,贮存电机械能,并引起 电荷的复合和激励,从而导致材料早期破坏,如增加热电子的生成速率、降低材料老化的能 量势垒、引起断键的生成、微孔扩大和内部应力,并最终导致材料击穿。因此,空间电荷的存 在、转移和消失会直接导致绝缘材料内部电场分布的改变,对材料内部的局部电场起到削 弱或加强的作用,影响到材料电气特性的各个方面。 在空间电荷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所做的大都是实验性质的研究,并且集中在以 电缆绝缘为应用背景的聚乙烯材料上。随着试验及测量数据的完善,目前许多理论解释、模 型建立的研究工作也都开展起来了 。然而陷阱电荷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仍是个悬而未决的 问题。研究表明,陷阱电荷密度的改变导致电荷入陷传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测传导电流的PEA空间电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下电极隔板(10)为矩形的绝缘板,圆锥台形的下电极中心柱(13)自下向上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中部的圆孔内,下电极内环(11)和下电极外环(12)与下电极中心柱(13)同轴镶嵌在下电极隔板(10)内,下电极中心柱(13)、下电极内环(11)和下电极外环(12)的上端面与下电极隔板(10)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内构成下电极平面,压电传感器(14)置于下电极中心柱(13)下端面之下,镀金属膜的有机玻璃柱(15)置于压电传感器(1极底座(7)内,上电极中心电极(4)压在半导电垫片(8)上,上电极压环(6)压住上电极金属外壳(3)圆柱面中部的圆环与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可测传导电流的PEA空间电荷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下电极隔板(10)为矩形的绝缘板,圆锥台形的下电极中心柱(13)自下向上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中部的圆孔内,下电极内环(11)和下电极外环(12)与下电极中心柱(13)同轴镶嵌在下电极隔板(10)内,下电极中心柱(13)、下电极内环(11)和下电极外环(12)的上端面与下电极隔板(10)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内构成下电极平面,压电传感器(14)置于下电极中心柱(13)下端面之下,镀金属膜的有机玻璃柱(15)置于压电传感器(14)之下,下电极中心柱绝缘套(18)包覆下电极中心柱(13)下部、压电传感器(14)和镀金属膜的有机玻璃柱(15)置于空间电荷采集器金属外壳(19)内,空间电荷采集器金属外壳(19)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的下表面将压电传感器(14)、镀金属膜的有机玻璃柱(15)和下电极中心柱绝缘套(18)与下电极中心柱(13)下端面压紧,长方体的下电极金属外壳(20)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的下表面,电荷信号SMA同轴插座(16)固接在空间电荷采集器金属外壳(19)中心圆孔内,电荷信号SMA同轴插座(16)的内导体穿过下电极中心柱绝缘套(18)与镀金属膜的有机玻璃柱(15)下表面的金膜可靠电接触,电荷信号前置放大器(26)置于下电极金属外壳(20)内,电荷信号前置放大器(26)输入端与电荷信号SMA同轴插座(16)连接,输出端与固接在下电极金属外壳(20)左侧壁的电荷信号SMA同轴插头(17)连接,电流信号SMA同轴弯插座(21)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的下表面,电流信号SMA同轴弯插座(21)的内导体与下电极内环电极(11)连接,置于下电极金属外壳(20)内的限流电阻(25)一端与电流信号SMA同轴弯插座(21)的内导体连接,另一端与固接在下电极金属外壳(20)左侧壁的电流信号SMA同轴插头(22)连接,脉冲输入SMA同轴弯插座(23)固接在下电极隔板(10)的下表面,脉冲输入SMA同轴弯插座(23)的内导体与下电极外环电极(12)连接,脉冲输入SMA同轴插头(24)固接在下电极金属外壳(20)右侧壁与脉冲输入SMA同轴弯插座(23)用裸导线连接;高压BNC插座(1)套在绝缘橡胶圈(2)内固接在圆柱形的上电极金属外壳(3)的中心孔内,上电极中心电极(4)置于上电极金属外壳(3)内,上电极中心电极(4)的下表面与上电极金属外壳(3)下端面在同一平面内,上电极中心电极(4)的上表面与高压BNC插座(1)的内导体用裸导线连接,环氧树脂(5)浇注在上电极金属外壳(3)内部,把上电极金属外壳(3)与上电极中心电极(4)固定构成整体的可移动上电极,上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屠幼萍丁立健闫琰王倩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