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关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容补偿投切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可控硅开关,有采用外露式的,即可控硅组件和散热器均暴露在外,这些器 件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可控硅误触发,且防护性能差,操作 人员安装调试过程中容易碰触,造成触电等人身安全事故,于是人们考虑到了增加壳体,但 是壳体与散热底座的安装存在着安装不稳固、不密合等问题;有的可控硅开关其接线端子 排做的较小甚至无接线端子排,这就使得操作人员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接线很不方便,较 小的接线端子排,线路连接就很容易碰线,造成短路,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个器件的可靠性以 及使用寿命,对于无接线端子排的情况,可控硅的连线就需要外接到距离可控硅开关较远 的地方,这样不仅导线需要拖很长,造成浪费,而且中间距离长了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从而降低了开关的可靠性;现有可控硅开关的线路板安装采用的结构复杂,成本高,控制线 路板搁置在较远的地方或者就嵌入可控硅组件之间,给安装维护带来不便,其电气间隙和 爬电距离难保证,控制线路板工作会受到影响,信号干扰大,很容易引起可控硅的误触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补偿投切开关,包括散热底座(1)、可控硅模块(3)、接线端子排(4)、外壳(5)以及控制线路板(6),所述可控硅模块(3)安装在散热底座(1)上且位于外壳(5)内,控制线路板(6)上的控制电路具有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可控硅模块(3)的控制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a、所述散热底座(1)具有散热基板(1-3)及其两侧下部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中间下部的散热片(1-4),所述散热片(1-4)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平行布置;b、所述散热基板(1-3)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上分别具有第一安装槽 ...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容补偿投切开关,包括散热底座(1)、可控硅模块(3)、接线端子排(4)、外壳(5)以及控制线路板(6),所述可控硅模块(3)安装在散热底座(1)上且位于外壳(5)内,控制线路板(6)上的控制电路具有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可控硅模块(3)的控制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a、所述散热底座(1)具有散热基板(1-3)及其两侧下部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中间下部的散热片(1-4),所述散热片(1-4)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平行布置;b、所述散热基板(1-3)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上分别具有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2-1),所述第一安装槽(1-1-1)上具有第一安装螺孔(1-1-2),第二安装槽(1-2-1)上具有第二安装螺孔(1-2-2),所述外壳(5)的两个侧板的下部分别插入第一安装槽(1-1-1)和第二安装槽(1-2-1),再分别通过螺钉和第一、第二安装螺孔(1-1-2、1-2-2)固定连接在散热基板(1-3)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上;c、所述散热基板(1-3)的两端或者两侧具有伸出部(1-3-1),且所述伸出部(1-3-1)具有安装通孔(1-3-3);d、所述接线端子排(4)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接线端子排(4-1)和第二接线端子排(4-2),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排(4-1)和第二接线端子排(4-2)均安装在散热底座(1)的散热基板(1-3)上,所述可控硅模块(3)位于第一接线端子排(4-1)和第二接线端子排(4-2)之间,且可控硅模块(3)与第一接线端子排(4-1)之间以及可控硅模块(3)与第二接线端子排(4-2)之间均通过导电体电连接;e、所述控制线路板(6)通过立柱固定在外壳(5)的顶板内壁上,或者通过立柱固定在散热底座(1)上且位于外壳(5)内。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补偿投切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1-3-1)位于 散热基板(l-3)的两端,且伸出部(1-3-1)的伸出方向与散热片(1-4)的布置方向相平行。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补偿投切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1-3-1)位于 散热基板(l-3)的两侧,且伸出部(1-3-1)的伸出方向与散热片(1-4)的布置方向相垂直。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容补偿投切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 两个侧板和第一端板(5-4)均具有散热孔(5-1),所述外壳(5)的第二端板(5-5)具有控制 电路信号输入端的接线端子孔(5-2)并装有接线端子(6-2),所述外壳(5)的顶板表面具有 指示灯孔,所述外壳(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志勇,陆伯帅,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默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