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
技术介绍
1、近十年来,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电子设备朝着更高性能、更高集成、更小体积和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兼顾高集成与高性能的电子设备在运行时,通常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如果无法被迅速排散,会导致设备的温度急剧升高,其性能与寿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当今电子设备的高效散热问题日趋严峻,同时,柔性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折叠屏手机与曲面屏手机等的出现使得在解决当今电子设备高效散热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其存在的柔性要求。
2、目前,大部分柔性平板热管采用单一的微槽道式吸液芯或金属丝网式吸液芯,前者具备较好的渗透率,但毛细能力较弱,后者具备适中的渗透率与毛细能力,但容易与壳体产生较大的接触热阻。在目前的技术研究下,采用这两种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已经很难满足电子设备的高效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弯曲变形同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开设有容置腔(9),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9)内设置有第二吸液芯(5),所述第二吸液芯(5)与所述容置腔(9)的内底壁连接,所述第二吸液芯(5)上复合有第一吸液芯(3),所述第一吸液芯(3)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液芯(5)包括与蒸发段对应第一金属微柱(51)、与绝热段对应的第二金属微柱(52)和与冷凝段对应的第三金属微柱(53),蒸发段内第一金属微柱(51)的密度、绝热段内第二金属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开设有容置腔(9),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9)内设置有第二吸液芯(5),所述第二吸液芯(5)与所述容置腔(9)的内底壁连接,所述第二吸液芯(5)上复合有第一吸液芯(3),所述第一吸液芯(3)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液芯(5)包括与蒸发段对应第一金属微柱(51)、与绝热段对应的第二金属微柱(52)和与冷凝段对应的第三金属微柱(53),蒸发段内第一金属微柱(51)的密度、绝热段内第二金属微柱(52)的密度和冷凝段内第三金属微柱(53)的密度依次减小;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金属微柱(51)的高度、所述第二金属微柱(52)的高度和所述第三金属微柱(53)的高度依次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微柱(51)、所述第二金属微柱(52)和所述第三金属微柱(53)均垂直于所述容置腔(9)的底壁设置;所述第一金属微柱(51)的高度为0.01毫米,所述第二金属微柱(52)的高度为0.03毫米,所述第三金属微柱(53)的高度为0.0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微柱(51)、所述第二金属微柱(52)和所述第三金属微柱(53)的直径均为2毫米,相邻的所述第一金属微柱(51)的间距为1毫米,相邻的所述第二金属微柱(52)的间距为2毫米,相邻的所述第三金属微柱(53)的间距为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芯(3)包括与蒸发段对应的第一吸液段(31)、与绝热段对应的第二吸液段(32)和与冷凝段对应的第三吸液段(33);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液段(31)的高度、所述第二吸液段(32)的高度和所述第三吸液段(33)的高度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吸液段(31)、第二吸液段(32)和第三吸液段(33)上开设有供条形支撑柱(4)穿过的槽孔(34),所述条形支撑柱(4)穿过所述槽孔(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度结构吸液芯的柔性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吸...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