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下仿生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仿生机器学(biomimetics)作为机械学科的新生长点,近十余年来备受普遍关注。近十余年来,模范不同仿生原型的仿生鱼机器人在国内外相继面世,这些样机的研制给水下推进技术、水下作业技术带来的巨大的技术变革。
2、鱼类作为大家最熟悉的生物之一,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已经成为最适合在水下生活的 动物,具有极佳的水下运动能力,可以在水下实现高速、高效、灵活的运动,同时具有噪音低,对环境的影响小等特点,如果可以将鱼类这种 运动方式应用于水下机器人,研究一种采用仿鱼类尾部摆动推进的水下推进系统,将会进一步的提高水下机器人的性能。
3、现有的仿生鱼机器人可分为传统摆动机构驱动的单摆尾机构、线驱动的柔性摆尾机构、多个舵机组合的多自由度机构、人造肌肉驱动和记忆金属构成的驱动机构。对于传统的往复摆动机构,其摆动频率受复机构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高频的运动需求,且机械结构的围捕刚性,使得机器鱼较真实鱼类的游动更为生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控制系统(4),设置在壳体(1)侧面的胸鳍模块(2),设置在壳体(1)末端的尾部推进模块(3),控制系统(4)分别与胸鳍模块(2)和尾部推进模块(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末端设有轴承孔,所述尾部推进模块(3)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31)、输出轴(37)、滑槽(33)、连接臂、鱼尾(38),滑槽(33)包括滑动连接的导轨和滑块(333),电机(31)通过端部呈L形的输出轴(37)与滑块(333)活动连接,导轨与连接臂活动连接,连接臂一端通过配合设置的外螺纹轴承和螺母与所述轴承孔连接,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控制系统(4),设置在壳体(1)侧面的胸鳍模块(2),设置在壳体(1)末端的尾部推进模块(3),控制系统(4)分别与胸鳍模块(2)和尾部推进模块(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末端设有轴承孔,所述尾部推进模块(3)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31)、输出轴(37)、滑槽(33)、连接臂、鱼尾(38),滑槽(33)包括滑动连接的导轨和滑块(333),电机(31)通过端部呈l形的输出轴(37)与滑块(333)活动连接,导轨与连接臂活动连接,连接臂一端通过配合设置的外螺纹轴承和螺母与所述轴承孔连接,另一端与鱼尾(3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包括用于安装外螺纹轴承的轴承孔a(119),用于安装卡簧的卡簧槽a(1191),下壳体(12)包括用于安装外螺纹轴承的轴承孔b(122),用于安装卡簧的卡簧槽b(1221);所述滑槽(33)还包括导轨固定架上(331)、导轨固定架下(332),导轨固定架上(331)和导轨固定架下(332)的上下两端均具有圆槽,所述导轨包括左导轨(334)和右导轨(335);所述尾部推进模块(3)还包括联轴器(32)、外螺纹轴承上a(342)和外螺纹轴承下a(352),所述连接臂包括连接臂上(34)、连接臂下(35),两者均包含长臂(343)和连接面(344)两部分,长臂(343)上设有通孔,连接面(344)为带半圆孔的薄面,所述外螺纹轴承包括外螺纹轴承上(341)、外螺纹轴承下(3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333)由弧形柱体左(3331)、弧形柱体右(3332)和两个一样的微型直线导轨线轨滑块(3333)组成;所述弧形柱体左(3331)四个端点位置分别有四个一样的带有内六角槽,中间具有通孔的圆柱;所述弧形柱体右(3332)四个端点位置分别有四个一样带有圆槽,中间具有通孔的圆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柔性鱼尾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还包括用于固定轴承的带台阶半圆孔a(1111)和半圆孔b(1112),所述下壳体(12)还包括以及用于固定轴承的带台阶半圆孔c(1231)和半圆孔d(1232);所述尾部推进模块(3)还包括支撑圈(36)及设置在所述联轴器(32)两端的轴承a(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忠,陈江江,陈浩志,冉世豪,王杨,詹烨君,梁泽东,叶子桓,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