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模入子及冲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31852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4 16:00
本技术属于冲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下模入子及冲压装置,所述下模入子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一端开设于所述下模入子朝向上模的一端,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用于排出冲压时胚料与所述下模入子之间残留的空气和冲压油,所述下模入子开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通孔连通,用于引导所述冲压油排放至外界。在下模入子上开设通孔,能够使冲压过程中位于胚料下方的空气及冲压油通过通孔排放至外界,同时导油槽能够引导排放出的冲压油沿固定方向流动,便于收集和清洁。残留在工件下方的空气减少后,胚料与下模入子表面更加贴合,使工作人员能够灵活控制注油量,避免因注油量过小而使胚料在冲压过程中产生裂纹,提高工件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冲压,尤其涉及一种下模入子及冲压装置


技术介绍

1、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型加工方法。

2、相关技术中,常用到冲压机对材料进行冲压,冲压机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靠近下模的一侧开设有与所需工件形状相适配的加工槽,上模连接有驱动件,下模连接有下模入子,将胚料放置在下模入子上方,启动驱动件使上模逐渐靠近下模入子,使胚料在加工槽内变形,从而形成所需工件。

3、由于下模入子靠近上模的端面常采用平面结构,在加工电池极柱等一侧为平面的工件时,在冲压过程中,加注的冲压油可能会粘附在胚料底面,并使胚料与下模入子之间出现封闭的空气腔,从而导致产品变形,若减少注油量,会导致工件边缘出现细微裂纹并影响工件品质,因此需要精确控制注油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模入子及冲压装置,以解决冲压时胚料与下模入子之间存在空气腔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入子(1)开设有多个通孔(11),所述通孔(11)一端开设于所述下模入子(1)朝向上模(21)的一端,所述通孔(11)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用于排出冲压时胚料与所述下模入子(1)之间残留的空气和冲压油,所述下模入子(1)开设有导油槽(12),所述导油槽(12)与所述通孔(11)连通,用于引导所述冲压油排放至外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下模入子(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为孔径保持不变的圆柱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入子(1)开设有多个通孔(11),所述通孔(11)一端开设于所述下模入子(1)朝向上模(21)的一端,所述通孔(11)另一端与外界连通,用于排出冲压时胚料与所述下模入子(1)之间残留的空气和冲压油,所述下模入子(1)开设有导油槽(12),所述导油槽(12)与所述通孔(11)连通,用于引导所述冲压油排放至外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下模入子(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为孔径保持不变的圆柱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的孔径不小于0.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模入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设置有3个,和/或,多个所述通孔(11)在冲压区域内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励建炬郭雄涛刘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