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方法和机构技术

技术编号:423122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4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数据识别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方法和机构,其能在臭氧产生器运行状态下,对附着的五氧化二氮程度实施监测,并能利用臭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实现在运行状态下将五氧化二氮及时气化并清除掉的目的,能防止五氧化二氮积累过多造成堵塞且对臭氧生产效率造成显著不利影响,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臭氧生产设备相关,具体涉及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方法和机构


技术介绍

1、将含氧空气经干燥等一系列处理后用作原料来生产臭氧的臭氧生产装置在产生臭氧(o3)的同时,还生成有副产品氮氧化物(nxoy,以n2o5为主),所以在放电间隙以及输送臭氧的流道内基本是臭氧与氮氧化物共存的情形。生成的副产氮氧化物多数以五氧化二氮(n2o5)的构造形式存在。五氧化二氮的物理属性为一般在30摄氏度以下条件便成为固体状态,所以在臭氧发生装置的放电间隙及臭氧输送流道内,生成的副产氮氧化物存在大体覆盖前述的整个区域的可能。

2、氮氧化物附着在放电间隙及输送通道的壁面上,随着运行时间会不断积累,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致使臭氧生产效率下降、造成局部堵塞的问题,严重时导致臭氧发生装置的运行生产难以维持进行,而被迫需要停机检修,势必影响正常生产。

3、在对臭氧发生装置实施检修时,要求臭氧发生装置的内部结构对外开放,而五氧化二氮与大气接触后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而生成硝酸(hno3)类物质,不可避免地对设备金属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现有技术中提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机构,包括电极管部(10)、冷却器(20)和控制部,控制部与电极管部(10)、冷却器(20)连接;电极管部(10)包括高压电极管(11)、接地电极管(12)和固定在高压电极管(11)外周面上的电介质筒(13);高压电极管(11)套装在接地电极管(12)内而在接地电极管(12)的内周面与电介质筒(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放电间隙(14);含氧气体由放电间隙(14)的一端送入,流经放电间隙(14)时与高压电弧作用,并由放电间隙(14)的另一端排出;冷却器(20)置于接地电极管(1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盖体(30)、内筒部(40)、承压盖板(50)和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机构,包括电极管部(10)、冷却器(20)和控制部,控制部与电极管部(10)、冷却器(20)连接;电极管部(10)包括高压电极管(11)、接地电极管(12)和固定在高压电极管(11)外周面上的电介质筒(13);高压电极管(11)套装在接地电极管(12)内而在接地电极管(12)的内周面与电介质筒(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放电间隙(14);含氧气体由放电间隙(14)的一端送入,流经放电间隙(14)时与高压电弧作用,并由放电间隙(14)的另一端排出;冷却器(20)置于接地电极管(1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盖体(30)、内筒部(40)、承压盖板(50)和检测部(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杆(626)、固定在传动杆(626)中部的挡块(627),以及弹簧(62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装配块(62)的一端端部形成有外周面为外螺纹面的轴向凸缘(625);第二端腔(623)的外端延伸至轴向凸缘(625)的端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含氧气体中放电产生臭氧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推杆(61)的杆本体(611)一端形成有轴向沉孔且在轴向沉孔的内底面上形成有轴向向外伸出的内杆(612);承压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发起刘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