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457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技术方案包括:椎间融合器本体、稳定组件、融合孔、安装槽、腰椎、垫片、锁定螺钉、顶块、限位槽、锁定杆、限位块、固定架和复位弹簧,所述椎间融合器本体内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于椎间融合器本体内呈V字型结构,且椎间融合器本体中部贯穿开设有融合孔;该装置通过旋钮调节螺纹杆的位置,使得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微调,确保椎间融合器的正确位置和稳定性,通过转动锁定螺钉于锁定转动槽内进行转动,使顶块与锁定杆的斜槽相互配合,锁定杆确保了螺纹杆在安装后的固定性,防止过度移动或错位,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每年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椎间融合术的治疗。椎间融合术包括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增加供区创伤、不能提供即时的机械稳定等缺点使得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异体骨移植不仅费用高、数量有限,而且,由异体骨引起的病毒传播和免疫排斥也是影响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为提高骨移植率,减少外固定依赖性,改善和保持脊柱的曲度,椎间融合器(cage)应运而生。椎间融合器较圆柱状自体髂骨有更强的稳定性,能有效的维持脊柱前路稳定,保留椎间隙高度,符合脊柱的负重要求,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众多临床研究报道椎间融合器对于提高骨融合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2、但是,现有椎间融合器的位置不正确或不稳定,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且椎间融合器的位置不正确或不稳定导致术后患者经历持续性疼痛、运动功能受限或其他神经和骨骼相关的问题,同时,椎间融合器移位或固定不牢固,导致术后症状复发或需要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椎间融合器本体(1)、稳定组件(2)、融合孔(3)、安装槽(4)、腰椎(5)、垫片(6)、锁定螺钉(7)、顶块(8)、限位槽(9)、锁定杆(10)、限位块(11)、固定架(12)和复位弹簧(13),所述椎间融合器本体(1)内对称开设有安装槽(4),安装槽(4)于椎间融合器本体(1)内呈V字型结构,且椎间融合器本体(1)中部贯穿开设有融合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4)内活动连接有稳定组件(2),稳定组件(2)是由旋钮(21)、螺纹杆(22...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椎间融合器本体(1)、稳定组件(2)、融合孔(3)、安装槽(4)、腰椎(5)、垫片(6)、锁定螺钉(7)、顶块(8)、限位槽(9)、锁定杆(10)、限位块(11)、固定架(12)和复位弹簧(13),所述椎间融合器本体(1)内对称开设有安装槽(4),安装槽(4)于椎间融合器本体(1)内呈v字型结构,且椎间融合器本体(1)中部贯穿开设有融合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4)内活动连接有稳定组件(2),稳定组件(2)是由旋钮(21)、螺纹杆(22)和锁定槽(23)组合而成,安装槽(4)内活动连接有螺纹杆(22),螺纹杆(22)一侧设置有旋钮(21),且螺纹杆(22)表面贯穿开设有锁定槽(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前路椎间融合的自稳定型腰骶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本体(1)一侧于安装槽(4)之间开设有锁定转动槽(14),锁定转动槽(14)内螺纹连接有锁定螺钉(7),且椎间融合器本体(1)内靠近锁定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霖李玉希李明梁育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