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流体传动与控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技术实现吊装机构智能化与节能化的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物料搬运的吊装机械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工矿企业、货物码头、仓库的装卸和运输作业中,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物料搬运越来越受人所重视。吊装机构主要用于吊载与运送货物以提升产能及工作效率,其操作方式大部分采用专人手动控制,将负载物体搬运至目标位置。然而在搬运过程中,经常产生负载摆荡的现象,尤其是在加速与减速的瞬间最为严重,因为载重物的摆动可能会造成负载重物本身的损毁,或是对周围物体或人员造成伤害,严重时可能使负载物件脱落而造成意外,这种摆动现象不仅不利于提高物料搬运效率,还给吊装机构机械结构带来不利,如增大吊装机械本体的疲劳程度,使吊装系统提前报废等。
2、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液压驱动型吊装机构,主要工作原理为利用液压油液的压力实现吊装机构的末端运行轨迹规划,并安装有角度传感器、编码器等多个信号传感装置,从而实现吊装机构的智能化控制,使其具备控制精度好、响应速度快、易操作、效率高、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吊装机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吊装机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发动机(1)通过联轴器连接装置,与所述定量泵(2)进行机械连接,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使所述定量泵(2)在所述柴油发动机(1)的带动下产生液压油源,所述定量泵(2)的吸油口与液压油箱(11)的出油口通过液压软管进行连接,所述定量泵(2)的高压油口与供油阀组(3)的高压油口P通过液压软管进行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回油口T1与所述风冷装置(9)的进油口通过软管管道进行连接,所述风冷装置(9)的出油口与所述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吊装机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吊装机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发动机(1)通过联轴器连接装置,与所述定量泵(2)进行机械连接,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使所述定量泵(2)在所述柴油发动机(1)的带动下产生液压油源,所述定量泵(2)的吸油口与液压油箱(11)的出油口通过液压软管进行连接,所述定量泵(2)的高压油口与供油阀组(3)的高压油口p通过液压软管进行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回油口t1与所述风冷装置(9)的进油口通过软管管道进行连接,所述风冷装置(9)的出油口与所述回油过滤器(10)的进油口通过液压软管进行连接,所述回油过滤器(10)通过四个螺栓固定在所述液压油箱(11)的上表面;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一工作油口b1与所述立柱回转马达(4)的右侧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二工作油口a1与所述立柱回转马达(4)的左侧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三工作油口b2与所述吊具调姿马达(5)的右侧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四工作油口a2与所述吊具调姿马达(5)的左侧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五工作油口b3与所述大臂伸缩油缸(6)的有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六工作油口a3与所述大臂伸缩油缸(6)的无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七工作油口b4与所述大臂变幅油缸(7)的有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八工作油口a4与所述大臂变幅油缸(7)的无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九工作油口b5与所述立柱升降油缸(8)的无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所述供油阀组(3)的第十工作油口a5与所述大臂变幅油缸(8)的有杆腔油口液压软管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负载口独立控制的吊装机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阀组(3)包括供油集成阀块(31),所述供油集成阀块包括安全阀(32)、两位两通电磁卸荷阀(3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一(341)、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34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三(344)、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四(346)、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五(351)、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六(35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七(354)、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四(355)、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八(356)、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九(361)、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五(362)、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36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一(364)、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六(365)、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二(366)、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三(371)、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七(372)、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四(37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五(374)、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八(375)、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六(376)、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七(381)、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九(382)、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八(383)、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十九(384)、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十(385)、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十(386),所述供油集成阀块(31)上分别钻有高压油口p、回油口t1、第一工作油口b1、第二工作油口a1、第三工作油口b2、第四工作油口a2、第五工作油口b3、第六工作油口a3、第七工作油口b4、第八工作油口a4、第九工作油口b5、第十工作油口a5,所述安全阀(32)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安全阀(32)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安全阀(32)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两通电磁卸荷阀(33)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两通电磁卸荷阀(33)的回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一(341)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一(341)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一(341)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一(341)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先导右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主阀芯左移,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343)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343)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343)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二(343)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先导左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主阀芯右移,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集成阀块(31)上第一工作油口b1相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高压进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一(342)的低压出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三(344)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三(344)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三(344)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三(344)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先导右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主阀芯左移,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四(346)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四(346)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四(346)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四(346)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先导左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主阀芯右移,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集成阀块(31)上第二工作油口a1相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高压进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二(345)的低压出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五(351)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五(351)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五(351)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五(351)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先导右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主阀芯左移,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六(353)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六(353)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六(353)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六(353)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先导左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主阀芯右移,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集成阀块(31)上第三工作油口b2相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高压进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连通,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三(352)的低压出油口与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七(354)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七(354)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七(354)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七(354)工作油口与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四(355)的先导右侧控制油口所连通,控制所述三位三通液控换向阀四(355)的主阀芯左移,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八(356)安装在供油集成阀块(31)上,且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八(356)的进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高压油口p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比例减压阀八(356)的低压油口通过供油集成阀块(31)内部流道与所述的供油集成阀块(31)回油口t1相连通,所述两位三通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静,高英杰,张卓,高清山,李佳栋,张杨,
申请(专利权)人:安捷新能驱动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