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373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包括进风筒、排风筒以及散热装置,进风筒设置于充电桩壳体的下部一侧;排风筒设置于充电桩壳体的上部、且位于与进风筒相对的一侧;散热装置包括连接于充电模块上方的导热座以及转动连接于导热座上方的散热器,散热器位于进风筒的出风侧,散热器具有螺旋状设置的散热片,散热片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中空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通过向呈螺旋状设置的散热片内通入冷却液,增加了冷却液与热量的换热面积,散热器的转动设置,使散热器的各个方向均能与进风筒吹送的外界风接触,避免出现散热死角,有效地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有助于延长充电模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充电桩的,具体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一种给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的电气集成设备,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如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

2、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充电桩内部的充电模块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随后通过充电枪将直流电输出用于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核心器件,同时也是充电桩的最大发热源,要实现充电桩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将其内部产生的热量驱散。

3、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风冷或水冷的散热方式,但当室外温度较高时,单一的散热模式都无法快速排出充电桩内部积聚的热量,散热效果不明显,进而影响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能够使风冷与液冷相互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有助于延长充电模块的使用寿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竖直延伸的转动轴,所述散热片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外周、且内端均与所述转动轴相互连通的第一螺旋部和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自所述转动轴的中心向所述转动轴的外周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沿所述转动轴的径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螺旋部的外端为进液端,所述第二螺旋部的外端为出液端,所述转动轴用于向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内供送冷却液、并接收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内的冷却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竖直延伸的转动轴,所述散热片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外周、且内端均与所述转动轴相互连通的第一螺旋部和第二螺旋部,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自所述转动轴的中心向所述转动轴的外周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沿所述转动轴的径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螺旋部的外端为进液端,所述第二螺旋部的外端为出液端,所述转动轴用于向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内供送冷却液、并接收所述第一螺旋部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内的冷却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座包括设于充电模块顶部的集热块以及连接于所述集热块上方的集热板,所述散热器的下部设有导热盘,所述集热板上设有与所述导热盘转动配合的导热槽;所述转动轴的上端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转动轴的下端贯穿所述集热板设置、且连接有出液管,所述集热块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出液管的避让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内设有板面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用于分隔所述转动轴的内腔为进液腔和回液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腔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回液腔连通;所述第一螺旋部的内端与所述回液腔连通、外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液腔连通,所述第二螺旋部的内端与所述进液腔连通、外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回液腔连通。

5.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北方散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