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动层、用于滑动轴承的转轴及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23706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层,滑动层包括布油织构区、油腔、储油织构区,其形貌分布是中间为油腔,两侧由里及外对称分布布油织构区、储油织构区。其中,油腔可容纳润滑介质,可为多条微凹槽提供润滑介质。而布油织构区包括多条同轴连续分布的微凹槽、储油织构区包括多个均匀点阵分布的微凹坑。微凹坑可储存从微凹槽中漫延出的润滑介质。分布在中间区域的微凹槽布油织构,能够实现跨尺度输油和保证充足润滑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滑动层能够替代轴瓦,简化滑动轴承结构,可提供连续的油膜,保证了各个区域布油的均匀性,且能容纳从摩擦表面脱落的微小颗粒和外来异物,保护轴承免受磨粒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滑动轴承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滑动轴承转轴表面的铜制滑动层协同复合微织构及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1、滑动轴承一般应用在低速重载工况条件下,或者是维护保养及加注润滑油困难的运转部位。为了满足日益提升的服役寿命长、承受负载好等要求,目前主流的有效改进方法便是运用滑动层取代轴瓦和表面纹理设计,以此应对滑动轴承常见的失效形式如胶合、疲劳剥落等。

2、现有滑动轴承依靠轴瓦与其余摩擦副形成油膜来工作,无法避免对润滑介质的依赖:轴瓦的性能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滑油的质量和清洁度,如果润滑油不清洁或混有异物,可能会导致轴瓦的磨损、刮伤和疲劳点蚀等问题。

3、专利cn102537066a公开了一种具有表面微孔结构的轴瓦及加工方法,轴瓦包括轴瓦本体,所述本体由金属瓦背和减摩合金层组成,其中减摩合金层为轴瓦和轴颈间的表面层。该轴瓦内表面具有微结构孔结构,有效提高了油膜的承载能力,使润滑效果明显改善。但该专利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面临的受力情况不同,需要的润滑方案不同。同时,在滑动轴承承受冲击载荷时,单一织构阵列的韧性差,表面易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层(5)为具有厚度的环状本体,所述滑动层(5)沿其轴向方向延伸,所述滑动层(5)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织构区和所述储油织构区在所述滑动层(5)的轴向范围内沿所述油腔(1)由里及外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层(5)上还开设有轴向主输油槽(2),多条所述微凹槽(3)经由所述主输油槽(2)与所述油腔(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凹槽(3)为椭圆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层(5)为具有厚度的环状本体,所述滑动层(5)沿其轴向方向延伸,所述滑动层(5)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织构区和所述储油织构区在所述滑动层(5)的轴向范围内沿所述油腔(1)由里及外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层(5)上还开设有轴向主输油槽(2),多条所述微凹槽(3)经由所述主输油槽(2)与所述油腔(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凹槽(3)为椭圆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微凹槽(3)的间距为l,l=0.8~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滑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层(5)的所述厚度为0.5~3.5mm。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玉洋徐琳丁宁纪敬虎符永宏毕勤胜李娄明唐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