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及其平面曲线拟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23137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是一种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及其平面曲线拟合方法,单块全预制轨下结构沿其幅宽B方向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第一凸圆弧面和第一凹圆弧面,相邻两块中一块全预制轨下结构的第一凸圆弧面匹配另一块全预制轨下结构的第一凹圆弧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凸圆弧面和第一凹圆弧面的配合,配合面可滑动接触且圆弧滑动量无最小模数要求,可做到无极调差转向,拟合的曲线更为精准,适应隧道不同转弯半径的需求;并且相邻全预制轨下结构之间的接缝形成曲面接缝形态,将使结构接缝承受横向荷载时更为可靠,利于地震作用条件下的结构安全;全预制轨下结构适应的隧道转弯半径多样化、自由化,节约了工程投资,降低了施工组织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特别是一种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及其平面曲线拟合方法


技术介绍

1、盾构法近年来在我国铁路隧道领域发展迅猛,尤其是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应用案例日益增长。一般来讲,为增加断面利用率,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法铁路隧道需在轨下空间设置人员应急疏散、设备平台、管线敷设等功能。业内目前主要采用的做法是在轨下结构中间设置预制口字件,其内部作为人员应急疏散通道,其顶面作为施工时主要运输通道和运营时列车轨道基础,两侧边箱涵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并与口字件连接,作为设备平台、管线敷设空间。

2、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工劳动力需求高的作业难以适应未来施工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需求,全预制轨下结构应运而生。但由于管片整体为圆形,在实际施工中可按一定模数进行旋转,其楔形量为动态值,而全预制轨下结构无法实现动态旋转,若设置楔形节段,其楔形量为固定值,这导致了全预制轨下结构与管片的同步转弯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在不同的曲线半径区段,需要不同的全预制轨下结构,带来了工程投资增加及施工组织难度加大。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沿其幅宽B方向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第一凸圆弧面(13)和第一凹圆弧面(14),相邻两块中一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凸圆弧面(13)匹配另一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凹圆弧面(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凸圆弧面(13)和所述第一凹圆弧面(14)的弧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沿其结构横向宽度D方向设有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沿其幅宽b方向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第一凸圆弧面(13)和第一凹圆弧面(14),相邻两块中一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凸圆弧面(13)匹配另一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凹圆弧面(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所述第一凸圆弧面(13)和所述第一凹圆弧面(14)的弧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单块所述全预制轨下结构(1)沿其结构横向宽度d方向设有口字区域(11)和箱涵区域(12),所述口字区域(1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箱涵区域(1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圆弧面(13)为圆柱面或者球面,所述第一凹圆弧面(14)为圆柱面或者球面。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平面曲线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设计: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盾构法隧道全预制轨下结构(1)的平面曲线拟合方法。

7.一种盾构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波易丹应冬霁林刚刘轶群罗世培史宣陶夏鑫宋同伟李欣励王呼佳甄文战宋沐春宋南涛王志远郭功春张弛李科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