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具体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1、传统的压铸模具冷却系统多采用在模具需冷却位置钻孔的方法,随后在这些孔的两端分别接入进水管与回水管,构建起水循环路径。此打孔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冷却防止压铸模具因温度应力而发生裂纹,故要求模具中设置水路部分需具备足够的壁厚,以保障模具本身的结构强度。这进而限制了水路的尺寸及水路到模具表面的最小间距(该间距一般设定在大约25毫米)。尽管这种设计巩固了模具结构的稳定性,却降低了水循环系统的冷却效率,拉长了铸件在模具内部的冷却时间,间接推高了铸件的制造成本。
2、中国专利申请cn117920971a揭示了一项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式压铸模具的创新冷却结构,该压铸模具包含可活动配合的动模组件与固定模组件,以及安装于固定模组件上的进料装置。当固定模组件与动模组件闭合时,二者间形成产品成型腔,进料装置负责将熔融金属原料送入成型腔内。动模组件内部配置有容纳空间,而所述冷却结构则置于该容纳空间之中,其位置恰好位于金属液由进料装置流向成型腔路径的下方。此冷却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1);在下模具(1)中存有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流动腔(11),流动腔(11)中沿下模具(1)的宽度方向滑动设置有冷却单元(2),冷却单元(2)完全滑入流动腔(11)内时将流动腔(11)填满,流动腔(11)呈关闭状态,冷却单元(2)从流动腔(11)移出时,流动腔(11)呈开放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包括沿下模具(1)的宽度方向在流动腔(11)中移动的填塞部(21)和能驱动填塞部(21)移动的驱动单元(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1);在下模具(1)中存有用于供冷却液流动的流动腔(11),流动腔(11)中沿下模具(1)的宽度方向滑动设置有冷却单元(2),冷却单元(2)完全滑入流动腔(11)内时将流动腔(11)填满,流动腔(11)呈关闭状态,冷却单元(2)从流动腔(11)移出时,流动腔(11)呈开放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包括沿下模具(1)的宽度方向在流动腔(11)中移动的填塞部(21)和能驱动填塞部(21)移动的驱动单元(22),下模具(1)需要冷却时,填塞部(21)在驱动单元(22)的驱动下从流动腔(11)中滑出,在下模具(1)和上模具闭合形成模腔后,对模腔注入熔融金属时,填塞部(21)完全将流动腔(11)填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塞部(21)上设置有与流动腔(11)侧壁连接的限位单元(23),限位单元(23)用于限制填塞部(21)完全滑出流动腔(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模具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23)包括铰接座(232)和伸缩组件(231),铰接座(232)固定设置在填塞部(21)靠近流动腔(11)的一侧,伸缩组件(231)设置在铰接座(232)和流动腔(11)的侧壁之间,伸缩组件(231)的两端分别与铰接座(232)和流动腔(11)的侧壁铰接,伸缩组件(231)具有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填塞部(21)完全撤出流动腔(11)时,伸缩组件(231)的长度为最大长度,填塞部(21)完全滑入流动腔(11)并将流动腔(11)填满时,伸缩组件(231)的长度为最小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平,邓彦超,任赛良,李进步,李斌,周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赛维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