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737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7 00:20
本技术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左分块和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本技术的预制主体结构的分块之间采用湿接头进行环内连接,通过调节湿接头宽度可以使结构适应变断面区间;同时围护桩及主体结构均采用预制结构,可以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且围护桩和预制主体结构侧墙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围护桩的挡土效应,还能减小主体结构侧墙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地下结构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


技术介绍

1、在明挖地下区间工程中,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多是分别开展设计及施工,且围护结构多被当做临时结构使用,在工程完成后即被弃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为充分利用明挖区间围护结构,近年来部分工程已开展明挖地下区间叠合结构的研究及应用,即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主体。但是大多叠合工程案例的围护结构为地连墙形式,且采用现浇法施做,而围护结构采用桩的工程案例基本没有。

3、为解决围护桩的叠合应用及现浇法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在明挖地下区间中采用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即围护桩与主体结构均为预制形式。预制桩墙叠合结构的研究及应用面临着如何进行叠合连接,如何适应地下区间断面变化工况等诸多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不仅可以适应变断面区间,而且围护桩和预制主体结构侧墙叠合连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上对应所述左分块/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口,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口,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上对应所述左分块/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口,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口,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上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筋,且所述第一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中;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口处预留有第二连接筋,且所述第二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与所述预制桩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二连接筋呈交错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健吕延豪符瑞安张海涛孙雪兵李文彪豆海涛王海水杜虎赵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