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696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7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楼层主体、建筑隔墙和隔震结构;相邻两个楼层主体之间存在隔震缝;楼层主体的上端设有朝向隔震缝延伸的悬挑结构,悬挑结构与建筑隔墙连接;悬挑结构与楼层主体配合形成开口朝向隔震缝的水平缝;隔震结构包括覆盖隔震缝的隔震部件,隔震部件的两侧分别延伸至隔震缝两侧的水平缝内,且隔震部件的上方和侧方均具有可移动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通过悬挑结构将建筑隔墙局部托起,形成水平缝;隔震结构借助水平缝与建筑隔墙上下脱开,保证了隔震部件在水平缝范围内自由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1、对采用地下隔震层技术的建筑而言,除去地下隔震层需满足相应要求以外,其地上部分与相邻建筑单元的抗震缝也需满足相应的隔震要求,即现在俗称的“隔震缝”。目前现行标准给出了地上各建筑单元之间主体隔震缝的一些构造做法和隔震缝处两侧建筑内外隔墙连接做法,以保证地震时地震缝两侧的主体和建筑隔墙能自由水平运动,从而达到隔震的目的。

2、但上述“地上各建筑单元之间主体隔震缝的一些构造做法”和“隔震缝处两侧建筑内外隔墙连接做法”中相应隔震零部件所需要的总宽度也有所差别,两者无法有效连接,且现行标准中未给出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做法,因此可能导致在地上隔震缝处的隔墙与楼层无法发挥理想的隔震效果,并间接影响了国标图集在该位置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旨在解决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的隔震问题,使地震时隔震缝和隔墙发挥理想的隔震效果。

...

【技术保护点】

1.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楼层主体(1)、建筑隔墙(2)和隔震结构;相邻两个楼层主体(1)之间存在隔震缝(3);所述楼层主体(1)的上端设有朝向所述隔震缝(3)延伸的悬挑结构(4),所述悬挑结构(4)与所述建筑隔墙(2)连接;所述悬挑结构(4)与所述楼层主体(1)配合形成开口朝向所述隔震缝(3)的水平缝(6);所述隔震结构包括覆盖所述隔震缝(3)的隔震部件(10),所述隔震部件(10)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隔震缝(3)两侧的所述水平缝(6)内,且所述隔震部件(10)的上方和侧方均具有可移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

【技术特征摘要】

1.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楼层主体(1)、建筑隔墙(2)和隔震结构;相邻两个楼层主体(1)之间存在隔震缝(3);所述楼层主体(1)的上端设有朝向所述隔震缝(3)延伸的悬挑结构(4),所述悬挑结构(4)与所述建筑隔墙(2)连接;所述悬挑结构(4)与所述楼层主体(1)配合形成开口朝向所述隔震缝(3)的水平缝(6);所述隔震结构包括覆盖所述隔震缝(3)的隔震部件(10),所述隔震部件(10)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隔震缝(3)两侧的所述水平缝(6)内,且所述隔震部件(10)的上方和侧方均具有可移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缝(6)的封闭端与所述隔震部件(10)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隔震缝(3)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缝(6)的上端与所述隔震部件(10)的上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隔震部件(10)的厚度的2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结构(4)为l形构件,所述悬挑结构(4)包括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所述第一支撑部(11)纵向设置并固定连接在所述楼层主体(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支撑部(12)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上端,所述第二支撑部(12)横向延伸至所述水平缝(6)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与所述楼层主体(1)之间形成所述水平缝(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上隔震缝处建筑隔墙与楼层连接节点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庆海邢建涛刘涛徐程张朝辉柴为民马洪肖佳栋程志高越生杨永根刘坤程萌高沛王小娜赵慧敏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