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翻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13401 阅读:5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翻盖装置,其包括一马达、一减速装置与马达的转轴相连、一行星齿轮组与减速装置相连、一用于带动一盖体转动的第一输出轴,所述自动翻盖装置还包括一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一外圈及一内圈,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一个,所述行星齿轮组设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保护装置驱动第一输出轴旋转,从而带动所述盖体翻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翻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便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座便器的自动翻盖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座便器采用手动翻盖装置,其缺点是需用手直接接触上盖和座圈,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为解决以上问题,业界已在开始研究开发非手直接接触的自动翻盖装置。市面上出现的一种典型的座便器自动翻盖装置包括一驱动马达,可与座便器的座圈或上盖一起旋转的转轴,连接于马达与转轴之间的减速齿轮箱。然而,通用的现有座便器自动翻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当座圈或上盖承受过大的载荷时,减速齿轮箱容易被损伤。而且,现有的座便器自动翻盖装置由于采用速比较小的NGW行星齿轮减速,因而需要较多级的减速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翻盖装置,其包括一驱动马达、 一减速装置与驱动马达的转轴相连、 一行星齿轮组与减速装置相连、一用于带动一盖体转动的第一输出轴,所述自动翻盖装置还包括一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一外圈及一内圈,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一个,所述行星齿轮组设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保护装置驱动第一输出轴旋转,从而带动所述盖体翻转。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保护装置为离合器,其还包括至少一弹性盘位于外圈的轴向端面与内圈之间,及一弹性定位圈,所述弹性定位圈沿内圈轴向朝外圈的轴向端面挤压内圈,从而使得内圏旋转时可带动外圈旋转。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多数个双联行星轮,每一行星轮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一段的齿数与第二段的齿数不同。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段的齿数大于第二段的齿数,所述行星齿轮组还包括一太阳轮及一内齿轮,所述太阳轮受减速装置驱动并与所述每一行星轮的第一段啮合,所述内齿轮的内齿与每一行星轮的第二段啮合。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行星齿轮组还包括一转架旋转装设于内齿轮内,所述每一行星轮通过一行星轮轴装设于所述转架上,所述第二输出轴从所述转架延伸至内齿轮外,并可随转架旋转。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一轴承旋转装设于内齿轮内壁。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行星齿轮组还包括一盖板,所述每一行星轮通过所述行星轮轴装设于所述盖板与转架之间。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自动翻盖装置还包括一收容箱体及一扭力弹簧,所述减速装置、行星齿轮组及保护装置收容于箱体内,所述扭力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其一端装设于第一输出轴或所述盖体,另一端装设于箱体,当所述盖体处于未开启状态时,所述扭力弹簧处于变形状态并具有将所述盖体推向开启状态的趋势。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自动翻盖装置还包括一位置传感器装设于马达的一端,马达转轴靠近位置传感器的一端固定套设一磁铁,对应磁铁的旋转圈数,所述位置传感器可产生高低电位变化相应次数的电压信号。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两对蜗轮蜗杆,其中一对蜗轮蜗杆的蜗杆与马达转轴相固定,另一对蜗轮蜗杆的蜗轮与太阳轮相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举实施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过程中,当输出轴承受过大的载荷时,保护装置可起到保护减速装置及行星齿轮箱内部元件的作用;由于采用具有较大速比的丽行星齿轮,从而可减少使用一级传动齿轮;由于第一蜗杆5与第二蜗杆采用较大的螺旋升角,从而可避免蜗轮蜗杆之间自锁,以便在停电状态下用户可手动打开座便器的上盖或座圈;由于减速装置采用两级蜗轮蜗杆传动,可以获得较小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剖视图3a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减速装置外围的箱体部分被移走;图3b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4a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行星齿轮组的立体示意图;图4b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行星齿轮组与保护装置的剖视图5a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的保护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1与图2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翻盖装置,所述自动翻盖装置可用于座便器或其他需要自动翻盖的场合。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座便器为例进行说明。所述自动翻盖装置包括驱动马达10,减速装置30, NW行星齿轮组50,保护装置70,输出轴80,及收容箱体。所述收容箱体包括第一收容部92用于收容减速器30于其内,第二收容部94用于收容行星齿轮箱50于其内,第三收容部96用于收容保护装置70于其内。所述输出轴80的一端收容于第三收容部96内并与保护装置70相连,另一端伸出至收容箱体外,与座便器的上盖或座圈(图未示)固定连接,用于驱动座便器的上盖或座圈旋转。 一扭力弹簧82套设于所述输出轴80的外端,其一端固定至输出轴80,另一端装设于第三收容部96,当座便器上盖或座圈处于设定角度如70度时,扭力弹簧82处于原始状态,当座便器上盖或座圈处于大于或小于设定角度的位置时,扭力弹簧82将处于变形状态,具有将座便器上盖或座圈推回设定角度的趋势。可以理解地,扭力弹簧82的一端也可以固定至座便器上盖或座圈上,另一端也可装设于箱体的其他部位。请一并参阅图3a与图3b,所述驱动马达10包括一转轴12, 一环形磁铁14固定套置于转轴12的末端, 一位置感应器16装设于马达10末端的电路板上并靠近环形磁铁14,在本实施例中位置感应器为霍尔感应元件,对应环形磁铁14的旋转圈数,可产生高低电位变化相应次数的电压信号,装设于座便器内部的微处理器(图未示)通过对霍尔感应元件产生的信号进行处理,可判断马达转轴12的旋转圈数从而判断座便器的上盖或座圈的开启角度。所述减速装置30包括第一蜗杆32,第一蜗轮34,第二蜗杆36,第二蜗轮38。第一蜗杆32固定于所述驱动马达10的转轴12上并可随转轴12旋转。第一蜗轮34与第一蜗杆32啮合。第二蜗杆36与第一蜗轮34固定于同一转轴上从而可以相同的角速度旋转。第二蜗轮38与第二蜗杆36啮合。第二蜗轮38可旋转地装设于一固定轴40上,固定轴40通过轴承42固定至支撑板44,支撑板44与马达10外壳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杆32与第二蜗杆36采用较大的螺旋升角,从而可避免蜗轮蜗杆之间自锁,以便在停电状态下用户可手动打开座便器的上盖或座圈。请一并参阅图4a与图4b,所述丽行星轮组50包括一太阳轮52,行星轮盖板54,多数个双联行星轮56, 一转架58, 一内齿轮60。所述太阳轮52固定于第二蜗轮38的中心孔内并可随第二蜗轮38以相同的角速度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数个行星轮56为3个,每个行星轮56通过一行星轮轴57旋转装设于所述行星轮盖板54与转架58上,行星轮轴57的一端固定至转架58,而另一端在穿过行星轮56后固定至行星轮盖板54。转架58、行星轮56及行星轮盖板54的组合装设于内齿轮60内。转架58 —侧一体延伸有转架输出轴59,所述转架输出轴59通过轴承62装设于内齿轮60内壁,所述转架输出轴59的末端伸出至内齿轮60外。每一行星轮56包括第一段56a及第二段56b,第一段56a与太阳轮52啮合,第二段56b与内齿轮60的内齿7啮合,第一段56a的齿数大于第二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翻盖装置,其包括一驱动马达、一减速装置与驱动马达的转轴相连、一行星齿轮组与减速装置相连、一用于带动一盖体转动的第一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翻盖装置还包括一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一外圈及一内圈,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一个,所述行星齿轮组设有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固定至外圈与内圈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保护装置驱动第一输出轴旋转,从而带动所述盖体翻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塔静宁吴志强潘继成
申请(专利权)人: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