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丛繁滋专利>正文

通过对发光视点的修饰可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215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近视等眼病治疗仪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的手段,顺其自然地引发视觉过程的“五联动”,达到有效地理顺大脑逻辑比对,使处于“暗室”中的平面上的或斜面上的视点产生立体纵深感,激发人体自我修复本能;通过治疗仪中发光视点次级亚结构的设置及注视,引发、刺激使用者的微观视欲,为休眠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提供充足的激活性光能补给,调动视网膜中心凹的巨大潜能,唤醒休眠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达到大幅度提高近视等眼病治疗仪疗效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防及治疗近视等眼病的设备。
技术介绍
发病率统计2000年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査表明,我国学生近视率 为小学生20.23%,初中生48.18%,高中生71.29%,大学生73.01% 。香 港一项调査显示,小学生近视率十分普遍,小学六年级学生近视率高达60% 比纽约高出一倍,估计中学生近视率高达75%以上。台湾学生近视率也很 高,小学生一年级12%,六年级55%,中学生三年级为76%,高中三年级 为85%。国外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日本高中三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率为 57%,而新加坡华人高中毕业生近视率为78%,美国一般人口近视率为三分 之一,欧洲地区则少一些,但仍有大量近视人群。调查显示出令人担忧的三 点,即近视人数越来越多,近视度数越来越深,患近视者年纪越来越小,给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为适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视力保健仪、视力保健器、视力矫正仪、 理疗仪、增视仪等层出不穷,其不足在于,现有技术认为"双眼合像技术,以近目标模拟远目标,使我们的 眼睛在近环境包围中就能得到看远和看近的协调锻炼,使睫状肌得到充 分的放松,从而达到治疗假性近视,防止其复发的效果。"双眼合像是"根据人类视觉生理人们在看近时,双眼必须视轴向 内集合,调节增强,瞳孔縮小;当看远时,双眼视轴散开,调节放松, 瞳孔恢复原来大小或增大些的三联运动现象"所设计。即所有双眼合像治疗仪只考虑到眼内肌、眼外肌、晶状体的配合运 作,没有考虑到视网膜中心凹的锥体视细胞的工作状态,没有考虑到模 拟的远点近点发光视点的大小变化问题,即没有考虑到视角联动问题, 及没有考虑到通过视神经中枢所提供的神经冲动大脑与经验数据比对参 与分析判断的联动。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大脑这部高智慧的计算机与经验数据比对 后很快就会发现在上述的变化中没有视角大小的变化,没有视标大小 的变化,随即产生上当的感觉,及放弃调整的行动。正因为如此,现有 双眼合像治疗仪的疗效并没有宣传中或想象中那么好。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被严峻的现实压垮了,完全忘记 了业已证明了的人眼的巨大潜力,同时更没有研究出科学的方法充分的 调动这些潜力。"根据polyak的测定结果,人眼中心凹的中央部每个锥体细胞的直 径为1.0 1.5 um。如果将群体细胞密集排列,则锥体细胞间距约为 1.0 um。这样大小的范围在结点处所夹之角约为12 〃以此计算其最佳 势力应在3.0左右。1980年我国22个省市的学生视力调查,很对省市 学生视力达到小数计法的2.0 (占24%), 3.0以上者亦非少见。国外报 道甚至可高达6.0,只相当于9.45 〃视角"。(徐广弟眼科屈光学,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第149页)由此可见,视网膜有巨大潜能,l.O所描述的正常视力并不是人眼最高境界o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发光视点的修饰,达到 有效地理顺大脑逻辑比对、刺激微观视欲、唤醒视细胞视神经细胞、大幅度 提高近视等眼病治疗仪疗效的目的。其中,所述的近视等眼病包括近视、弱视、斜视、远视、散光、老花 眼、眼震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贡献在于提出视觉过程的"五联动"的概念,用于弥 补视觉过程"三联动"在产品设计方面所显现出的不足。现有技术在设计双眼合像治疗仪时,将人眼视觉过程的"五联动" 简化成看近时,①双眼必须视轴向内集合,②调节增强,③瞳孔縮 小;当看远时,①双眼视轴散开,②调节放松,③瞳孔恢复原来大小或 增大些的人眼看近和看远的"三联动"。忽略掉了人眼看近和看远时的"五联动"的后两条,即④看近时的视角变大,④看远时的视角变小, 和⑤大脑通过当下不同集合、不同视角所引发的神经冲动与经验数据进 行比对,对所见物体的远近进行判断。即在现有技术在设计双眼合像治疗仪时,将所有的发光视点设计成 相同大小,治疗过程中人眼看近和看远的前三联运动照常进行,不合常 理的是看近时的视角没变大,看远时的视角没变小,此时与经验数据相 比对大脑将会产生"上当"的感觉,因此,疗效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在 情理之中。依"五联动"的自然规律设计产品,可使疗效大幅度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贡献在于通过治疗仪发光视点次级亚结构的提出、设 置、及使用过程中的注视,调动视网膜中心凹的巨大潜能。本专利技术的研究者判定不但现在医学上公认的弱势患者的视细胞视神 经细胞有休眠,近视患者乃至l.O视力的正视人群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 也有大量休眠,只是现有人们的生存条件、工作学习环境现有工作的视 细胞视神经细胞完全可以应付,即由于没有需求、没有视觉欲望,本来 可以看到3.0的视网膜中心凹锥体细胞密度,只部分工作维持1.0视力 的状态。换言之,近视患者乃至1.0视力的正视人群的视力,可以通过 治疗仪中发光视点次级亚结构的设置及注视,引发、刺激使用者的微观 视欲,为休眠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提供充足的激活性光能补给,唤醒休 眠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使视力大幅度提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光视点的修饰可分别通过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 变化,和/或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途径完成。所述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适合于参与"V"字形,或 "一一"字形双眼合像的发光视点的修饰;所述的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适合于所有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发 光视点的修饰;所述的发光视点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和/或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可分别单独使用,更优选的是联合使用。所述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其特征在于,参与"V"字形或"一一"字形双眼合像的发光视点,由外侧向内侧发光视点逐步变大,由内侧向外侧发光视点逐步变小;所述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的大小变化可以通过对led灯环形遮盖的方式完成;更优选的是通过oled视窗,或液晶视窗由微电脑控制完成。所述的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其特征在于,站在视觉的角度, 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可以通过源发光视点实现,也可以通过源发 光视点与眼球之间的透镜实现。所述的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通过源发光视点实现,其特征在 于,通过led灯发光方向贴有可产生漫折射的亚光膜实现由无数个清晰 可辨的次级发光视点组成发光视点,或通过oled视窗由微电脑控制完成由无数个清晰可辨的次级发光视 点组成发光视点,或通过液晶视窗由微电脑控制完成由无数个清晰可辨的次级发光视 点组成发光视点。所述的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通过源发光视点与眼球之间的透镜 实现,其特征在于,通过透镜表面产生漫折射的亚光处理, 或通过透镜内添加可产生漫折射的微粒,或通过透镜表面贴可产生漫折射的亚光膜,或透镜表面贴可产生漫 折射的微粒膜,完成单一发光视点内设置无数个清晰可辨的发光视点,或单一发光 视点内设置无数个清晰可辨的不发光视点,或单一发光视点内设置无数 个清晰可辨的发光视点和不发光视点所述的透镜表面产生漫折射的亚光处理,其特征在于,透光率在 60%以上。所述的透镜内添加可产生漫折射的微粒,其特征在于,透镜内添加 的微粒,可选择任何可以微粉化的可产生漫折射的材料所制成的微粒, 更优选用能产生珠光的微粒,最优选的是选用即能产生珠光又能产生远近红外线的微粒微粒粒径大小可选用0.001 100 U m 微粒用量可选用透镜重量的0.000001 1%名词解释所述的发光视点为由led、或ol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对发光视点的修饰可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其特征在于,通过对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发光视点的修饰,有效唤醒废用的视细胞视神经细胞,大幅度提高近视等眼病治疗仪疗效; 其中, ①所述的近视等眼病包括:近视、弱视、斜视、远 视、散光、老花眼、眼震颤; ②所述的发光视点的修饰可分别通过: a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 b和/或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 途径完成; ③所述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适合于参与“V”字形,或“一一”字形 双眼合像的发光视点的修饰; ④所述的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适合于所有近视等眼病治疗仪发光视点的修饰; ⑤所述的发光视点的:不同部位发光视点大小变化,和/或发光视点增设次级亚结构等修饰可分别单独使用,更优选的是联合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繁滋丛林
申请(专利权)人:丛繁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